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

官名。① 中书省属官。亦称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东晋始置,掌呈奏案章,七品,多选名流充任。后省,由中书侍郎兼其职。南朝复置,员四人,渐引用有才干的寒士,于呈奏本职外,兼掌诏令,入直内廷,出宣帝命,凡有陈奏,由其持入参决,遂夺中书侍郎之职,权倾天下。梁后期改名中书舍人。北朝亦称中书舍人。参见“中书舍人”。②隋初置为内史省(中书省的改称)属官,员十六人。职如前朝谒者,掌承旨传宣之事,从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增为二十四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通事谒者,从六品,隶谒者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谒者台,复名通事舍人,员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承旨宣劳等事,选善辞令者充任。隶四方馆,名义上属中书省。北京改隶閤门司,亦称閤门通事舍人,员十人,从七品。朝会宴幸时赞相礼仪,传宣引班,赞其拜舞之节而纠其违失。号为閤职,为武臣清要之选。辽朝为南面朝官,隶门下省通事舍人院。金朝复称閤门通事舍人,员二人,从七品。时閤门司隶宣徽院。元朝置于侍仪司,隶礼部。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十四员,后或减或增,英宗至治元年(1355)以后定置十六员,从七品。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亦置,隶侍仪司,明洪武四年(1371)定为从九品。后改侍仪司为殿廷仪礼司(鸿胪寺),遂罢。③北魏门下省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六品上。麴氏高昌国亦置,地位较高。④东宫属官。南朝齐、梁、陈皆置,亦称东宫通事舍人,掌传宣令旨、内外启奏。梁位一班,陈九品。北齐太子门下坊属官有通事守舍人。隋初隶太子典书坊,员八人,正七品,掌导引东宫官员辞见,承令劳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宣令舍人。唐复旧名,隶太子右春坊,员八人,正七品下。辽为南面朝官,隶太子右春坊。明置二员,隶詹事府。清初沿置,从九品。顺治十五年(1658)省。


官名。东晋置,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南朝宋沿晋制,置通事舍人四人,也掌呈奏案章。见《宋书·百官下·中书令》。隋也置此官,从六品。见《隋书·百官下》。唐朝置此官十六员,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赞其拜起、出入之节。蛮夷纳贡,皆受而进之,军出,则受命劳遣;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迎。见《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通事舍人》。

猜你喜欢

  • 先锋马军都指挥使

    武官名。五代后唐置,掌马军的先锋部队。见《资治通鉴·后唐纪四》“明宗天成二年”条。

  • 掌药御侍

    女官名。金置此官,正九品,掌御医药。见《金史·百官三·内命妇品》注。

  • 州长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州长上士佐官,正二命。

  • 开封府右少尹

    见“开封府左少尹”。

  • 东京都总管知辽阳府事

    官名。辽朝置,为东京都总管府长官,兼理辽阳府事。

  • 行事

    南北朝官职制度。亦称行某州或某府事,还有行某戍或某州军事等。指以他官代行某官职权。南朝多以较低官阶代行较高官职,如以长史、司马、太守代行刺史职权等。由于当时多以年幼皇子为将军、刺史出镇诸州,以其长史为

  • 旗务科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军衡司所属四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京外各旗营官弁之升迁、调补、委署、更名,各旗员世爵、世职之承袭,各旗营军政人员之叙功、仪处、休致、请俸、告退、养赡等事。置科长、

  • 四辖

    官名统称。南宋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四处提辖官统称。四辖官外补则为知州,内迁则为寺、监丞、簿,或直接升任杂监司。

  • 左威卫上将军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 (786) 置为左威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督其属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辽朝亦置,为加官。

  • 三河乌古部都详稳

    官名。辽朝置,负责管理三河乌古部等部族军政事务,辽太祖天显七年(932),授耶律朔古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