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简称“都司”。明初置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改置。多置于各省,掌一方之军政,分隶五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为长官。以流官或世官充任,其属有经历司,设经历、都事,以掌文移。断事司,设断事、副断事;司狱司,设司狱,共掌刑狱。并有仓库、草场,分设大使、副使管理。又于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有奴儿干都司、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等。均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本地区军政之事。


官署名。辽设此官署,掌管一路或—方面军的军事。如北面边防官中有契丹军都指挥使司、奚军都指挥使司、汉军都指挥使司、渤海军都指挥使司等。明代在各地置卫所,以都指挥使司为其常设的统率机关,简称都司,掌管一方的军政。其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下有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其属官有经历、都事、断事、吏目等。明代还有行部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相同。“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见《辽史·百官志二·北面边防官》、《明史·职官五·都指挥使司》。

猜你喜欢

  • 中黄门

    官名。西汉置,掌皇宫黄门之内诸伺应杂事,持兵器宿卫宫殿,为服役于宫廷中的低级宦官。名义上隶属少府,无定员。东汉宦官专权,其职任稍重,位次小黄门。魏、晋沿置,隶属不详。东晋南朝省。十六国汉(前赵)、南燕

  • 批红

    公文制度。亦作批朱。明朝章奏批答过程中,需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文字,再交由司礼监,经秉笔、随堂太监用朱笔批改,然后方可准行。这是内阁与司礼监互相制约的方法。

  • 把关太尉

    官名。西夏元昊建国初期设置,掌边境关卡事务及和市。

  • 水部郎官

    水部郎中、员外郎通称。

  • 榜眼

    选举制度。科举取录进士名目。始见于宋。初指文、武科殿试第二、三名,后专指第二名。明、清赐进士及第,文科授官翰林院编修。清朝武科授二等侍卫。宋初对科举考试中文武科殿试的第二三名均称榜眼,南宋以至明清始专

  • 翊府中郎将

    官名。① 唐朝十二卫所领翊卫府长官,各置一员,正四品下,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②唐朝太子左右卫率府所领翊府长官,各置一员,从四品上,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高宗永徽三年(652)改为旅贲

  • 高昌馆

    参见“提督四夷馆”。

  • 沙门都统

    参见“沙门统①”。

  • 储备科

    官署名。清末海军部军储司所属三科之一。原属筹办海军事务处参赞厅庶务司。宣统二年(1910),改属军储司。同年,随司併入海军部。掌经办海军粮食,服装、器具及其它军用品的采办、保存、分发事。置科长、科员、

  • 巡防队会计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属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逐步改为巡防队,分五路驻防,始置。每路一人,奏补。掌本路各营饷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