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统

都统

官名。①军事统帅。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富家子弟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感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南朝宋置,惟出征时设,以统率各领兵将军。北魏亦置,为皇帝左右亲信,有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唐朝置,为总兵统帅名。玄宗天宝(742—756)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肃宗乾元(758—760)中,置都统,或总三道,或总五道。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之统帅,掌征伐。舒临时性军事长官,不赐旌节,事毕即罢。宋朝置“都统制”,简称“都统”,以节制军马,亦非常职。辽、金亦有都统之名。② 地区长官名。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都统之名,为地区性少数民族统治者之官号。③ 僧官。北魏置,设于州及畿郡。管理佛教寺院僧众及僧祇粟之应用。④ 清朝八旗组织中各旗的最高长官。满州、蒙古、汉军旗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从一品。掌本旗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满名原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始定汉名为“都统”。雍正元年(1723),以“额真”(意为“”)二字非臣下所用,将满名改为“固山伯喀达喇喇昂邦”,后又更为“固山伯喀达喇昂邦”(意为管旗大臣),惟汉名仍称都统,终清未变。又,各省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设都统者有察哈尔都统 (驻张家口)、热河都统(驻承德)、乌鲁木齐都统(驻乌鲁木齐)等,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地方民政事务,为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⑤ 清末新陆军军阶有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之称。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官佐等级,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一级正都统,从一品;二级副都统,正二品;三级协都统,从二品。详“正都统”等条。


官名。前秦建元十九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即为青年兵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唐肃宗乾元元年置都统,总管几道;后又设行营都统,掌管征讨,战事结束即省。宋代有诸军都统制,以节制兵马,非常职。清朝有八旗都统,为各族的最高长官。清朝末年定武官九等,一是正都统,二是副都统,三是协都统,相当今天的上将、中将、少将。北洋军伐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设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参看《旧唐书·职官三·都统》、《清史稿·职官四·都统》、《历代职官表·八旗都统》、《文献通考·职官十三·都统》。

猜你喜欢

  • 邦司空

    官名。又称国司空。战国秦置,掌工程营建和役使刑徒。《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军人买(卖)禀禀所及过县,赀戍二岁; 同车食、敦(屯)长、仆射弗告,戍一岁; 县司空、司空佐史、士吏将者弗得,赀一甲;

  • 官名,为四辅之一。《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 兰省

    指秘书省。唐高宗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因此唐人诗文中称秘书省为兰省或兰台。

  • 三十六郡

    秦初行政区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全境为三十六郡 (包括相当于郡而不称郡的内史):内史(治理京畿附近地区,治所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汉书·地理志》说:“京

  • 左右司直郎

    官名。明置,分属左右春坊,与左右清纪郎共掌弹幼宫僚,纠举职事。员额各二人,秩从六品,不常设。

  • 五院都监

    官名。辽北面官。掌监治五院部。

  • 梯山将军

    将军名号。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五班,拟智武将军等号; 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智武将军等号。

  • 乙室王府

    官署名。乙室部为契丹遥辇氏八部之一。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改乙室部夷离堇为大王。在朝设乙室王府以主乙室部族之事。官署名,为乙室王的办事机关,掌管乙室部族的事务。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乙

  • 相臣吏人

    官吏合称。相臣:指国相,或指国相及其他大臣。吏人:指长官的属官吏员。故“相臣吏人”犹言“国相及其他官吏。”相:指王国之相。《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楚王刘英》:“建初二年,肃宗封英子种楚侯,五弟皆为列侯

  • 赞襄政务王大臣

    见“八大臣”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