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管见
书名。近人谭襄云撰。十六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者赴日本考察,后撰此书。认为日本富强有赖于“教育之普遍,法律之详明,政治之公允”,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甚详。书末附有《游日光山观华严瀑记》。有文茂印局刊本。
书名。近人谭襄云撰。十六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者赴日本考察,后撰此书。认为日本富强有赖于“教育之普遍,法律之详明,政治之公允”,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甚详。书末附有《游日光山观华严瀑记》。有文茂印局刊本。
①春秋末期晋人。为史官。事晋卿赵简子鞅,敢直书记过以谏。死后,简子怀念他,叹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② (469—524)南朝梁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
1388—1474明江西德兴人,名瑀,以字行。永乐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官郎中、布政使。景帝即位,以兵部左侍郎参赞军事,镇守浙江,镇压闽、浙农民起义。官至兵部尚书。英宗复位,罢归。著有《尚书孙公奏议》、
官署名。唐天宝十一载(752),改兵部所属驾部为司驾。至德二载(757),收复两京后,复原名。
隋开皇六年(586)置东阳县。十八年改为漳南县。在今河北故城县东北。属贝州。大业时属清河郡。唐复属贝州。北宋属恩州。至和元年(1054)降为镇。
义(伦理道德)、利(物欲或功利)并行不悖之谓。墨家认为:“义,利也”(《墨子·经上》),主张利物、利民即是行义。荀子主张:“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以伦理与物欲为人所固有的属性。南宋陈
1833—1862一作姜映芳。清贵州天柱坌溪人。侗族。出身贫苦农家。咸丰五年(1855)领导侗族农民在天柱起义,提出反清复明、打富济贫等口号。创立太平教,发动群众。自称奉天伐暴反清复明统领义师太平王。
春秋戎邑。在今甘肃天水市。《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即邽戎邑也。”后置上邽县。
学校名。元代设置,教授亦思替非文字。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始置回回国子学,寻罢。仁宗延祐元年(1314),复置回回国子监,后定学官及生员五十余人,官给廪膳,培养波斯文的译史人员。
官名。元代地方行政机构宣慰使司之职官。每司设一人,位同知之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系土官官署宣慰使司之职官。湖广、四川、云南等省设有。从四品。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地区。世袭,其承袭事
书名。近人胡君复编。二十卷。辑王闿运文二卷,康有为文四卷,严复文二卷,林纾文二卷,张謇文二卷,章炳麟文三卷,梁启超文三卷,马其昶文二卷。有1925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