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之一。即对录取者重新命题再次进行的考试,以防取士不公。唐代已有此例,于榜发后再试,乃因有言取士不公,然不常见。宋以后渐多。宋乾德四年(966),命中书复试不合格举人,取其优长者。稍后,因礼
指战国时魏、赵、韩、齐、秦、楚、燕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因争雄称霸,后世遂以为名。
①宫中仆役给使之称。三国魏明帝召司马懿嘱以后事,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诏授太尉也。”辟邪驰去。(《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②宝剑名。三国吴孙权有宝剑曰辟邪。③石雕镇墓神兽像。原为
书名。清吴敏树撰。八卷。书中不少文字涉及晚清吏治、民生和学术文化。有同治八年(1869)家刊本。吴氏另著有《拌湖文集》(十二卷),可资研究晚清时政参考。
官名。即太常少卿,唐光宅元年(684)改,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常少卿。
律管之一类。以特制的笛为弦乐器和歌唱定音。《晋书·律历志》载泰始十年(274),出御府铜、竹律,“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晋荀勖造笛律,形制如今日的箫,十二支,应十二律,亦称“晋泰始笛律
?—835唐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广津。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迁起居舍人。博学善属文。元和十一年(816),加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循默不称职守罢相。穆宗即位,为梓州刺史
①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三里。《元史·阿术传》:世祖至元四年(1267),初过襄阳,驻马虎头山,望汉东白河口,即此。②《东西洋考》东洋针路澎湖屿:“用丙巳针,五更,取虎头山。”又作“斧头山”(《岛夷志略》
官名。北魏前期置,为内秘书长官,掌管禁中文事、诏命书写,并参议国政,权任甚重。太和十七年(493)改制后罢。
1176—1236南宋临安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字舜俞,号平斋。嘉定进士。知龙州时,请制置、漕运司免民戍边及运粮苦役。入朝历秘书郎、金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拜监察御史,上书理宗,请权归人主,政出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