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川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都县为丹川县。以县东丹水为名。治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大业初为长平郡治。唐初属盖州。武德九年(626)省入晋城县。天祐二年(905)又改晋城县为丹川县,治今晋城市。为泽州治。五代唐复名晋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都县为丹川县。以县东丹水为名。治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大业初为长平郡治。唐初属盖州。武德九年(626)省入晋城县。天祐二年(905)又改晋城县为丹川县,治今晋城市。为泽州治。五代唐复名晋城县。
①在今甘肃环县西。《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一年(45),“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资治通鉴》:西晋泰始七年(271),众胡与鲜卑树机能共围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并即此。 ②在今辽宁义县东。
官名。战国卫置。主管驿车传递。
选举科目。始于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全称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常与贤良文学并称。非岁举。三国、晋、北朝多行此制。唐、宋为制科重要科目,宋代曾列制科第一,称“大科”。汉代举贤良方正,对策者百人,有
①古邑名。春秋戎己氏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左传》哀公十七年(前478):卫庄公“入于戎州己氏”,己氏“杀之而取其璧”,即此。后戎州己氏东迁至今山东曹县东南。西汉置己氏县。②州名。南朝梁大同十年(5
官名。春秋时郑国置,掌通讯联络。《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杜预注:“执讯,通讯问之官。”
①官名。南北朝置,亦称典签帅或签帅、主帅。原为州、府掌管文书的佐吏。由于南朝宋时多以年幼的皇子出镇,皇帝委派亲信担任此职协助处理政事,故品阶虽不高,实权在长史之上。典签有时亦可带县令。出任者多为寒人,
春秋楚地。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河处。《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即此。
即“南汉后主”。
950—1012北宋歙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宗源。太平兴国进士。历直史馆、左正言、左司谏、侍御史知杂事、三司度支副使,知湖、虢二州。曾请依唐制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库,由直史馆分典四部,改变朝廷藏
官名。隋开皇六年(586)始置,兵部库部司次官。大业三年(607)改置承务郎。唐武德三年(620)复旧,置一员,从六品上。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库员外郎,寻各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