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浚
西晋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字开林。仕魏为尚书郎。累官扬州刺史。晋咸宁五年(279),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伐吴,破吴丞相张悌所率之主力。太康二年(281),镇秣陵(今江苏南京),甚有威德。迁侍中,转少府,领将作大匠。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官。
西晋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字开林。仕魏为尚书郎。累官扬州刺史。晋咸宁五年(279),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伐吴,破吴丞相张悌所率之主力。太康二年(281),镇秣陵(今江苏南京),甚有威德。迁侍中,转少府,领将作大匠。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官。
书名。北宋苏轼作。一百十卷。凡《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续集》十二卷、《奏议集》十五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十卷、《应诏集》十卷,共七种,故名。《东坡集》在宋代,所刻非一本,此为清末端
又作耆童、卷章。相传为颛顼之子,颛顼娶胜坟氏子女禄,生老童;老童娶根水氏之女骄福,生重黎及吴回(《世本·帝系》)。或说为颛顼之孙,称之子(《史记·楚世家》)。
科场称谓。宋代科举礼部试第一名。亦称省魁。开宝八年(975),殿试礼部奏名举人,重定名次,始与状元有别。殿试唱名时,如过第三次尚未呼及,可越众声明,虽成绩在下等,亦可升甲,或升至第一甲。若皇帝因丧停殿
见“阗池”。
书名。清王颂蔚编集。四十二卷。清官修《明史》,对人名地名颇多改译,对明代史实亦有篡改,王氏为了解其真实情况,于入值枢院时,查出军机值房庋藏之蓝面册《明史》卷一百十六至卷三百三十二(缺卷一百九十五)。又
书名。清刘蓉撰。十四卷。刘氏以随曾国藩幕镇压太平军起家,累官四川布政使、陕西巡抚等。是书有关太平军、捻军等文字可资研究太平天国史。光绪三年(1877)刊行。
1801—1858清湖南乾州(今吉首)人,字臣若。行伍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镇压李元发起义,擢为都司。咸丰元年(1851)随向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三年擢总兵,寻擢江南提督,在安徽抗御太平军,陷芜
唐佛寺。位于今四川乐山南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上。创建于初唐。寺旁有唐刻弥勒大佛坐像,即乐山大佛,故又名大佛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开凿于开元元年(713),贞元十九年
书名。清俞樾撰。三十五卷。是书继承王引之《经义述闻》治经之法,以为治经之道,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以“通假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故于《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
文书名。唐代法令、法制文书有律、令、格、式。宋初称为令、格、式、敕。神宗以律不能概括一切,改为敕、令、格、式,而仍存律。凡断狱必先依律,律未载,则依敕、令、格、式。前朝所颁敕、令、格、式,后朝必编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