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黄军
明末清初川东农民起义军。明崇祯中,姚天动、黄龙聚众起义,据守川东,号姚黄军。后与张献忠部将袁韬、旧明将领武大定和夔州义军谭文、谭诣、谭宏及李自成余部等联合,坚持抗清斗争。
明末清初川东农民起义军。明崇祯中,姚天动、黄龙聚众起义,据守川东,号姚黄军。后与张献忠部将袁韬、旧明将领武大定和夔州义军谭文、谭诣、谭宏及李自成余部等联合,坚持抗清斗争。
东汉时代刑徒埋葬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面刻着刑徒的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简单的内容。清代末年开始发现,当时讹传出于河南灵宝,《恒农冢墓遗文》等书曾加著录。建国后经调查,
在今新疆若羌县米兰东五里处。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屯田于此。
宋承晚唐五代旧制,招募军士时,须刺字于被募者之面或手臂、手背,标明其所属军队番号,以防逃亡,称招刺。
1853—1921清满洲正黄旗人,字伯轩。举人出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庚子后升理藩院尚书,旋调礼部。三十二年升军机大臣。由协办大学士历转文华殿大学士,又任宪政编查馆参预
明穆宗朱载垕语录汇编。张居正等编纂。万历二年(1574)成书,与《明穆宗实录》同进。八卷。三十年,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三十六子目,前有明神宗序。参见“皇明宝训”。
阳一作杨。秦置。以境内山多赤柳得名。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丹阳。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过丹阳至钱塘,即此。汉以后属丹阳郡,又称小丹阳。隋开皇九年(589)废入溧水县。唐武德初复置。贞观
①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曾任连然长、不韦令。成帝河平二年(前27),夜郎王兴、鉤町王禹、漏卧侯俞相攻,汉遣使调处失败,复命其为牂柯太守前往和解,兴不从,立乃召兴于且同亭,杀之。兴之妻父翁指与兴之子
官制用语。唐宋兼御史台官,称宪衔。唐后期,始授御史台兼官,以示优崇。宋代分兼御史大夫,兼御史中丞、兼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五等。以授武臣宗室及禁军将校。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武臣初除即加兼御
元、明以来地方职役。清代由州县派官充任。每甲辖数十百家,往往为一乡。乡中设乡约约束,有里长司劝化之事,而统归总甲管理。又,山西、陕西等处边外蒙古地方种地民人内亦设此官,位在十家长之上。每堡设牌头四名,
官名。辽代置。南面官,非常置,总领翰林院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