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易
汉代今文《易》学派之一。西汉施雠创立。雠曾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三年(前51),参与石渠阁讨论五经异同。后授张禹,禹授彭宣。由是施氏《易》有张、彭之学。著有《周易施氏章句》二篇,亡于晋永嘉之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汉代今文《易》学派之一。西汉施雠创立。雠曾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三年(前51),参与石渠阁讨论五经异同。后授张禹,禹授彭宣。由是施氏《易》有张、彭之学。著有《周易施氏章句》二篇,亡于晋永嘉之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971—1035北宋开封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字仲豫。景德进士。为永康军判官,注意减轻人民修栅力役,禁止吏人借马市向少数族勒索。因拒绝上官请托,被诬罢归。历大理寺丞与益、晋等州通判。迁右司谏,为三司户
先亦作西。古族名。汉时西羌的一支。西汉初分布于湟水及浩门水流域。武帝开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逐诸羌。先零羌与封养羌、牢姐羌合兵十余万攻令居、安故(今甘肃临洮南),围枹罕(今甘肃临夏境),被汉击败
1881—1930湖北建始人,字槐庭。在湖北武备学堂学习时曾参加拒俄运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与曹亚伯等创科学补习所于武昌,任所长。是年谋响应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避往恩施山中数年。武昌首义后赴
明代官办造船厂。洪武中建于南京,隶南京工部龙江提举司。造海运船及战船等。初有*住坐工匠四百余户,皆洪武、永乐间取自江西、福建、湖广(今湖南、湖北)、浙江、南直隶倚江府县(今江苏、安徽所属沿江各市、县)
190—261三国时东莱曲城(今山东莱州东北)人,字伯舆,一作伯兴。少游学琅邪(治今山东临沂北),师承郑玄,与王肃所论不同。魏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司马懿擢为中书侍郎。明帝时,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及爽
即“清太宗”。
见“左校司马”。
官署名。西汉丞相府所属诸曹之一。东汉时三公府皆置。以掾主之,秩比三百石,掌辞讼事。郡府辞曹少见,或见于汉碑中。晋代沿置。西晋初荆州人避羊祜讳,改荆州都督府户曹为辞曹。
659—718唐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字惟白。少师事李善。家贫寒,燃薪读书不辍,博通经史。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长安三年(703),累官左台监察御史。时张易之使人诬告崔贞慎、独孤祎之谋反
书名。元吴莱撰。六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