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阴郡
①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属豫州。后废。西晋泰始二年(266)分汝南郡复置。辖境相当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和河南新蔡、淮滨等县地。其后渐小。北魏孝昌中为颍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间,又曾改颍州为汝阴郡。②东晋侨置南汝阴郡,南朝梁天监五年(506)改为汝阴郡,治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为豫州治。后又为南豫州、合州治。隋开皇初废。
①三国魏景初二年(238)置。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属豫州。后废。西晋泰始二年(266)分汝南郡复置。辖境相当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和河南新蔡、淮滨等县地。其后渐小。北魏孝昌中为颍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间,又曾改颍州为汝阴郡。②东晋侨置南汝阴郡,南朝梁天监五年(506)改为汝阴郡,治汝阴县(今安徽合肥市)。为豫州治。后又为南豫州、合州治。隋开皇初废。
宋时四川地区织绫的专业户。
?—前548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前548年在位。吴王寿梦之长子。他与余祭、余昧、季札为同母兄弟,寿梦因季札贤,临终嘱其由季札继位。兄弟相让,乃以长子继位。即位后将都城迁于吴(今江苏苏州)。诸
本唐永定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入宁浦县,元祐三年(1088)复置,后改名永淳县。治今广西横县西北。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移治今县西北峦城。历属横州、南宁府。1952年废,并入宾阳、横县、邕
三国时梓潼涪县(今四川绵阳东)人,字钦仲。大儒李仁子。博览五经、诸学,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善弓驽机械之巧。始为蜀益州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238),为太子庶子,迁为仆,转中散大夫、右中郎将。
律令名。军事法律的一种。《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录有魏“奔命律”一条,内容规定,凡赘婿、后父和经商开店者都要从军,其生活待遇应低于普通军士,并被派遣从事有危险的敌前作业。
宋代州府使院牙校职员总称。宋初,京城开封府及诸州府皆设使院,掌衙前具体事务。其牙职有孔目官、勾押官、左右都押衙、左右押衙、左右知客押衙、都孔目官、教练使、衙内指挥使、子城使、都知兵马使、守阙都教练使、
765或768—83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宽,小字起之。两登贞元制科。历渭南尉,累迁吏部员外郎。元和时,武元衡镇西川,引为判官。受召为吏部郎中。元和五年(810),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游
科举考试用语。唐时,举子应试前,多奔走公卿显贵之间,投献行卷,名曰“求知己”,以扩大影响。数日之后又投之,谓之温卷。
亦称朴学。清代主要学术派别。与宋学相对。其学一反宋儒以义理说经之风气,重在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推崇汉儒贾逵、马融、服虔、许慎和郑玄诸家之朴实学风,故名。因盛于乾嘉时期,故亦称乾嘉汉学。参见“乾嘉学派”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日(1899.8.15)在上海创刊。旬刊。朱凤衔、高翔经理,天记书局发行。言论倾向维新派。设论说、杂文、外论汇译、训政实录、各国近事、各埠近事、路透汇电、海国丛谈等栏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