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法石海船
船名。南宋海船。1982年试掘,但仍掩埋于地下。试掘时清理了尾部四个舱区,上层建筑无存,底部基本完好,其船型和结构与泉州湾后渚海船相似,但船壳采用单层厚板结构,板厚9.5厘米。从船上清理出呈叠迭状的竹帆残片,并在古船遗址附近发现宋元时期的花岗岩石碇,二者均为中国南方的首次发现。
船名。南宋海船。1982年试掘,但仍掩埋于地下。试掘时清理了尾部四个舱区,上层建筑无存,底部基本完好,其船型和结构与泉州湾后渚海船相似,但船壳采用单层厚板结构,板厚9.5厘米。从船上清理出呈叠迭状的竹帆残片,并在古船遗址附近发现宋元时期的花岗岩石碇,二者均为中国南方的首次发现。
明后期对吏部的讥讽之称。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选官,行*掣签法。初行称公,其后弊病百出。天启时,吏部尚书赵南星一度停掣签之法。天启末复行,故时人讥之为签部。
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北。《春秋》庄公二年(前692):“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即此。《公羊传》作“郜”。
一作龚项。明云南陇川人。傣族。初任麓川平缅宣慰使属官“陶孟”。正统九年(1444)九月降明。置陇川宣抚使司,授宣抚副使,旋升为宣抚使。后与属官百夫长刀木立相互仇杀,失宣抚司印。十二年六月,与其家属被安
辽开泰二年(1013)置。治今辽宁建平县东。属大定府。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后复置,属大宁路。明初废。
1771—1840清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幼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晚号脀叟。尚书德保子。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六年(1801)迁内务府大臣。次年值南书房,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屡奉使
明末广东东莞人,字伯铎。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授给事中。崇祯初疏劾魏忠贤党,擢南京太仆寺卿。崇祯九年(1636)守滁州抗农民军。以功迁顺天府尹,晋工部侍郎。十三年擢刑部尚书。因护黄道周,忤旨削职。清初病
官名。隋大业三年(607)置,为十二卫将军之一,置二人,从三品,佐大将军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初沿置,武德五年(622)改为左领军卫将军。
相传为上古族名。黄帝之次妃即彤鱼氏女,生夷鼓。
春秋楚地。在今湖北房县西南。《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即此。
即“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