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灵渠

灵渠

原名澪渠,亦作零渠或秦凿渠,后又名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因转运粮秣需要,命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全长34公里。工程主要分南渠、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是建在南、北渠上一种集中比降、提高水位的设施。历代屡有改建。唐代有十八座,宋代增至三十六座,清代则为三十二座。顺次启闭,增高水位,可使行船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又利灌溉,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堰坝是建在渠道里的一种拦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的设施,与今堰坝结构相似。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大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1949年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不仅把灵渠原有的堰坝、堰沟修复加固,而且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水电站,灌溉面积也从二千一百多亩扩大到三万亩。

猜你喜欢

  • 马忠武公行述

    书名。清马玉崑行述,为其家人所撰。宣统元年(1909)石印。其中涉及捻军、回民起义、收复伊犁、甲午中日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文字较多。可供研究近代军事史之参考。

  • 沈文秀

    426—486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仲远。沈庆之之侄。初为郡主簿。前废帝时,官至青州刺史。明帝泰始二年(466),晋安王刘子勋称帝,乃举兵应之。及子勋败,以州降魏。寻复归宋,官如故。三年

  • 直枢密院

    官名。辽代置。保大二年(1122),李处温立耶律淳为帝,以族弟李处能直枢密院,实掌枢密院之权。

  • ?头

    1286—?又译歪头。蒙古许兀慎氏,月赤察儿第三子。六岁时,奉真金太子妃阔阔真命侍其孙海山(武宗)。大德三年(1299),从海山出兵西北。十一年海山即帝位,领皇太子府中四怯薛大官服奉御。任宣徽使。至大

  • 右神策军上将军

    官名。辽代置,为南面官。加官,无实职。

  • 王基

    190—261三国时东莱曲城(今山东莱州东北)人,字伯舆,一作伯兴。少游学琅邪(治今山东临沂北),师承郑玄,与王肃所论不同。魏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司马懿擢为中书侍郎。明帝时,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及爽

  • 跨鞍马

    唐时,凡娶妇,新娘入门,须坐于马鞍之侧,意为乘鞍马,俗称跨鞍马。为北方草原民族遗风。

  • 末等司

    西夏第五等官衙。包括刻字司、宝金工司、织绢院、番汉乐人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夏州、绥州等。用十两铜印。

  • 备边疏

    西汉文帝时晁错所上奏疏。文见《汉书·晁错传》。奏疏针对汉初匈奴侵扰,主张以守备边塞,劝农务本为当世急务,建议徙民实边。其具体办法是:招募罪人及遇赦刑徒迁居边地,如以私家奴婢赴边定居,主人可赎罪或拜爵。

  • 宣明论方

    书名。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刘完素撰。成书于大定十二年(1172)。三卷,分三十二门。将《素问》一书中所涉及的病证予以阐发及系统整理、且补有方治。其方剂均宗仲景制方之旨,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