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范
南宋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字武仲。少年时即随父赵方抗金。嘉定间与弟葵先后在枣阳、邓州、蕲州等地败金军,以功授京湖制置安抚司内机。绍定中,与葵统兵镇压李全,升淮东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与葵主张收复三京,据河守关。后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三年,因部将王旻、李伯渊焚襄阳叛降蒙古,被削夺官职。嘉熙四年(1240),知静江府。后卒于家。
南宋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字武仲。少年时即随父赵方抗金。嘉定间与弟葵先后在枣阳、邓州、蕲州等地败金军,以功授京湖制置安抚司内机。绍定中,与葵统兵镇压李全,升淮东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与葵主张收复三京,据河守关。后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三年,因部将王旻、李伯渊焚襄阳叛降蒙古,被削夺官职。嘉熙四年(1240),知静江府。后卒于家。
本楼烦乡,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置县。即今山西朔州市东南八十里夏官城。属雁门郡。东汉为雁门郡治。建安中废。《太平寰宇记》朔州:“阴馆城,今名下馆城。”
书名。战国时魏人石申著。本名《天文》,八卷。西汉以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原书已佚。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其中最主要的是二十八宿距星和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六颗星
官制用语。南北朝时期,一些中央官员兼任地方郡守、县令,但不理事,主要是为取得其禄秩,称带,也是皇帝的一种恩赐。《魏书·裴延俊传附裴聿传》:“时高祖以(裴)聿与中书侍郎崔亮并清贫,欲以干禄优之,乃以亮带
战国时齐国人。齐宣王大臣。时邹忌为相,荐于王使之仕者甚多,宣王不悦。独他所荐之人甚少,宣王悦之。邹忌说宣王,以为他杜绝贤人,壅塞荐贤之路。见《战国策·齐策一》。
在今山西大同市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后燕慕容垂伐魏,因发疾,顿平城西北三十里,筑燕昌城而还,即此。
?—1798清满洲正白旗人,苏佳氏。初为前锋校,从征金川,累擢副都统、护军统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从大学士阿桂镇压苏四十三起义。五十二年复从福康安赴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擢荆州将军。后调黑龙江将
?—399东晋琅邪(治今山东临沂北)人,字敬远。世奉五斗米道,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传袭其术,为士民所敬信。尚书令王玽言于会稽王司马道子,流之广州,广州刺史以为行郁林太守。后诏还为徐州主簿,迁辅国将
元人。大德八年(1304),以御史中丞、太仆卿改任中书右丞。十一年武宗即位,任御史大夫。遥授左丞相,进右丞相。奉命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还京师治安西王党。七月,实任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升
著名石窟。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在今甘肃永靖县西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开凿于十六国西秦建弘年间。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各代洞窟三十四个,龛一百四
①亦称告月。《春秋·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左传》谓:“闰月不告朔。”周代天子、诸侯听政之礼。每月朔日于大庙以特牲祭祀、告神。告朔礼毕,听治此月之政事。故又称听朔、视朔,或称月祭。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