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道录司

道录司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代设于各路,掌管所属道人。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会同地方官府共同处理。以道录为长官,下设书吏、公使人等。明设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掌管道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道官度牒,三年一颁,总理天下道人;统领地方各道官衙门,即府之道纪司、州之道正司、县之道会司。设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左、右至义,均各一人,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不支俸。清沿明制置,设道官一人兼正一衔,给予部札,其余设官、职掌皆与明同,并于京师分设东南城、西南城、中城等六处道官,各设协理一人,给予司札,佐理道人,颁发度牒。康熙十六年(1677),诏令道录司稽查设教聚会,严定处分。宣统三年(1911),事归民政部管辖。

猜你喜欢

  • 宜禄县

    ①西汉置。治今河南郸城县东南。东汉初废。永元中复置。两汉属汝南郡。魏、晋间废。②唐贞观二年(628)置。治今陕西长武县。属豳州,开元十三年(725)属邠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废。

  • 皇明制书

    书名。明正德前法令制度书籍汇编。有多种不同版本。现存较完备者有三种:(一)万历大名府刊本。万历七年(1579)保定巡抚张卤选刊并序。二十卷。收书十四种:《大明令》、《大诰》、《诸司职掌》、《洪武礼制》

  • 陈泰

    ①(?—260)三国时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字玄伯。陈群之子。魏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正始中,为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嘉平元年(249),为雍州刺史,与征西将军郭淮破蜀将姜维于牛头山(今

  • 车千秋

    ?—前77即田千秋。西汉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武帝时为高寑郎,因上书讼卫太子冤,召拜大鸿胪。征和四年(前89)迁丞相,封富民侯。见武帝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臣下恐惧,乃建议施恩惠,缓刑罚,安定民

  • 文林郎

    官名。(1)散官。隋开皇六年(586)置,为八郎之一,从九品上。大业三年(607)罢。唐武德七年(624)复置,为从九品上文散官。北宋初沿置,元丰改制罢。金复置,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敕授。明、清以授

  • 卫士署

    官署名。北齐置,属卫尉寺,掌管京城及诸门卫戍士兵。设令、丞。

  • 六丁兵

    西魏时轮番为官府服力役的民夫。每人每年服役二个月。西魏大统十三年(547),敦煌县(今属甘肃)邓延天富等户籍计帐残卷中有“六丁兵州人”的记载。

  • 西外宗正司

    官署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置于西京(今河南洛阳),设敦宗院,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南宋初,先移扬州(今属江苏),几经转徙后,止于福州(今属福建)。

  • 赵郡

    东汉建安中改赵国为郡。治所仍在邯郸县(今市)。三国魏太和中复为国,并移治房子县(今高邑县西南)。西晋末复为郡。辖境相当今河北赵县、元氏、高邑、内丘、临城、赞皇等县及平乡、隆尧二县部分地。北魏移治平棘(

  • 中书侍郎

    官名。三国魏置通事郎,为中书省属官,掌草拟诏令,多选用文学之士,五品。后增设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晋朝沿之,员四人,五品。东晋时,纳奏、拟诏、出令之权转归他省,以此职一员值班西省,掌诏令起草。一度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