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隆兴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公秉。以省试及第。咸淳十年(1274),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二月,以国势危急,元兵迫近临安,托故逃遁。三月,召还,罢相。旋因庇护殿帅韩震事,被逐出京,放归田里。
刑罚名目。将罪犯强迫遣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秦汉时有迁徙流放之刑,即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主要是巴蜀。至隋,定为五刑之一。《隋书·刑法志》载北齐刑律云:“二曰流刑,谓论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髡之
于额定赋税钱粮之外多征收之部分,谓之加派。历代加派名目甚多,如明末之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清代之提甲、增耗等。
即“和州”。
官名。北周大成元年(579)正月置,乃四辅官之首,为主要执政大臣。
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江滨。唐永徽年间,高祖子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时建。上元二年(675)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往岭南省父过此,应邀即席作《滕王阁序》,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阁历经修建,几经
即“吉利吉思”。
亦称安抚使司。金、元、明、清时少数民族地方官署名。正官为安抚使。隋唐有安抚大使、安抚使,或为行军主帅兼职,或为临时派遣巡视、抚慰经过战争及受灾地区的官员,或为重要地方长官的加衔,以便兼综军民两政。辽、
成吉思汗斡耳朵之一。在土兀刺河(今土拉河)旁。本克烈部首领汪罕营帐所在地,成吉思汗灭克烈,于此置斡耳朵。清代名昭莫多(意为百树),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即今纳赖哈。
画名。唐韩滉真迹。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此画用笔茁壮而朴质,所画牛栩栩如生。宋时曾收入内府,有“睿思东阁”、“绍兴”等印。元初,为赵孟頫所鉴藏,题有“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