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吾

伊吾

西域古地名。匈奴称伊吾卢。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遣四将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设宜禾都尉在当地屯田。建初二年(公元77年)罢屯田,复为匈奴所据。永元二年(公元90年)副校尉阎磐再取其地。《后汉书·西域传》亦称其地为伊吾,并指出其位置:“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永建六年(131),设伊吾司马,恢复屯田。三国时期《魏略·西戎传》记载: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北魏泰常八年(423)晋昌太守唐契西奔伊吾,为伊吾王20年,后降于魏。汉代旧伊吾城至隋代尚存,是当时西域门户之一。唐李贤注《后汉书·窦固传》云:汉伊吾即唐伊州纳职县伊吾故小城。其地在今新疆哈密四堡。隋大业四年(608),大将薛世雄在汉旧伊吾城东筑新伊吾城。六年(610),设伊吾郡。唐贞观四年(630),于其地设西伊州;六年,改名伊州。下辖伊吾(与伊州同治)、柔远、纳职3县。隋、唐伊吾郡、伊州及伊吾县均位于今新疆哈密。

猜你喜欢

  • 存诚道人

    即“杨黼”(968页)。

  • 界藩河卫

    见“札肥河卫”(434页)。

  • 根惇

    ?—1705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鄂托克首领。又作根敦。号额尔克岱青。博尔济吉特氏。硕垒乌巴什孙。康熙二十五年(1686),札萨克图汗部台吉罗卜藏额璘沁逃奔准噶尔后,众无主,受命辖其众,授札萨克。

  • 叶林哈毕尔戛山

    即“额林哈毕尔噶山”(2537页)。

  • 浩罕

    ①国名。又作霍罕、敖罕、郭酣、蒿汉。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世纪初年以前,受制于布哈拉汗国艾米尔。后乌兹别克“明”氏族额尔德尼伯克(1753—1770)势力扩大,遂置官自立,并占有浩罕、安集延、玛尔

  • 打鱼水达达

    即“水达达”(424页)。

  • 阿昌语

    我国阿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使用人口2.7万左右。阿昌语有方言差别。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不同方

  • 萧敌鲁

    ?—919契丹开国初重要将领。又作迪里古。字敌辇,又作迪辇。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表弟,※淳钦皇后亲弟。史载其性宽厚,臂力过人。尤勇猛,有胆略,凡闻敌至,即求驰赴,冒矢石,未尝少衄,欲胜方休。阿保

  • 拔特山

    见“巴达哈伤”(414页)。

  • 罗施鬼国

    见“罗殿国”(1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