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僧道辨伪

僧道辨伪

元朝建国前后由朝廷召集僧道两家各就其经典教义、史事所进行的辩论。曾经历二次。第一次在戊午年(宪宗八年,1258),那摩国师、少林长老福裕奏举道家《老子化胡经》为伪托,宪宗蒙哥召释道两家至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各以17人诣忽必烈处辨析,两家相约败者即皈依胜者,僧家八思巴与道家樊志应相质辨,八思巴获胜,樊志应等17人遵约削发为僧,焚毁道家伪经。第二次至元十八年(1281)十月,以戊午年僧道辨伪后,道家仍有据寺院不归还,隐匿伪经不焚毁者,于是命臣下与道家张天演等在长春宫翻阅道藏以质询伪经妄说,道家款伏,遂于悯忠寺焚毁伪经、伪版,并遣使晓喻诸路遵行。二十一年(1284),诏谕翰林院王磐等书其事于石;二十八年(1291),迈吉祥长老奉世祖命撰述《至元辨伪录》。

猜你喜欢

  • 苾扇

    见“耶律天德”(1307页)。

  • 使马部

    清代对黑龙江南北部分鄂伦春人的称呼。因用马匹作乘载工具,故名。亦称使马鄂伦春,以区别于使用驯鹿的鄂伦春人。据《黑龙江志稿》,居鄂伦春分布区的西部。今居我国境内的鄂伦春人,早已不使用驯鹿,皆骑马出猎,无

  • 德勒库达日依勒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勒”字亦作“乐”或“尔”。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据说是主管人畜患癫痫病的神。神偶是在一块方布上画龙、蟒各两条,凶鸟两只,太阳、月亮各1:再用木刻1个1只

  • 夏地亚纳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维吾尔语音译,意为“欢乐的舞”。无固定程式,人数不限,队形也不固定。舞蹈以小跳步为主,双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摆动,节奏欢快、轻松,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舞曲因地而异,不尽一致,有的欢

  • 后晋孝安皇帝

    见“石璟”(448页)。

  • 文轺

    清朝官员。满洲正红旗人。姓瓜尔佳氏。字子乘,号吏隐居士。长秀之子。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工部郎中。著有《随轺笔记》、《玉林诗草》、《可青诗余》及《鉴初集》。

  • 元结

    719—772唐代官员、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洛阳人(一说河南鲁山人),鲜卑元氏。北魏宗室后裔,舂陵丞元延祖子。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宝十

  • 俺坠兔

    见“谔勒哲炳鸿台吉”(2129页)。

  • 十七史

    见“二十四史”(6页)。

  • 契丹道

    渤海王城赴契丹的通道。为渤海5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契丹为渤海西邻,在震国改称渤海前(713),彼此互相声援以抗唐,又同依附于在契丹西之突厥,渤海人赴契丹必经之路,史称“契丹道”。走向为:从上京龙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