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甘蕉蒲氏家谱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为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蒲姓家谱,记蒲氏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西域入内地到光绪年间(1875—1908)的传承、迁徙史。近年由著名民族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发现,今藏广东省博物馆。有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翻印本、宁夏古籍小组编《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本。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为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蒲姓家谱,记蒲氏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西域入内地到光绪年间(1875—1908)的传承、迁徙史。近年由著名民族学家、谱牒学家罗香林发现,今藏广东省博物馆。有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翻印本、宁夏古籍小组编《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本。
见“葛林卫”(2184页)。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名。一作振国。隋末,粟末靺鞨厥稽部首领突(度)地稽率部千余家徙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内附;唐总章元年(669)高丽国亡后,附高丽的粟末靺鞨乞乞仲象(一说为大祚荣)所
清代官名。满语音译,“阿敦”意为“牧群、马群”,“达”意为“头目”、“首领”,即是管马群的头目,汉译“牧长”。是太仆寺、上驷院及旗王府所置的官员,掌放牧、繁衍、训练马匹等事。从六品。
旧时门巴族的一种送行仪式。流行于西藏部分门巴族地区。家中有人出门远行,上路前,由父母或其他长辈以食指、无名指醮锅灶烟灰,在出行者胸颈处抹几个黑点,如为儿童则抹在鼻梁上。示意有灶神保佑,可驱恶避邪,旅途
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户口制中规定的人丁年龄层次之一。一般指年60岁以上者为“老”。汉孝景帝二年(前155)令男子年20始服役;晋武帝平吴后定男子年16以上至60为正丁,年12以下,66以上为“老小不事”
藏语音译,即力役租税。解放前藏族地区的徭役赋税。“岗卓”意为“力役”,指派遣人畜支应差徭;“拉顿”意为“租税”,指用实物、钱财缴纳捐税。归时藏区的徭役赋税,总分此二类。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永乐五年(1407)二月,女真首领可成哥等92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野木河等4卫同时设立,以可成哥等为指挥、千百户官。《明实录》载七年(1409)三月设葛林等11卫时,内又
见“镇真河卫”(2511页)。
藏医著作名。系※第斯桑结嘉措所著。约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其主持勘刻新版《四部医典》后。对※《四部医典》详加注释,是公认的权威性的《四部医典》注释本,推动了藏医学术的发展。有木刻版,共4
参见“钹汗国”(18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