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鄂尔勒克

和鄂尔勒克

?—1643

明末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客列亦特氏。元代翁罕(王罕)后裔,卓立甘鄂尔勒克子。初游牧于额什尔努拉(原苏联乌尔扎尔一带)等地。屡率众迎击沙俄扩张主义势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拒绝俄国使节戈鲁平胁其效忠俄国的要求。天启五年(1625),准噶尔部封建主楚琥尔乌巴什与弟拜巴吉什争夺秦台吉遗产,内讧争战。同族台吉墨尔根特木纳支持楚琥尔乌巴什,引起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台什的不满,酿成卫拉特蒙古全面内战。因不愿骨肉相残,于崇祯元年(1628),率众越哈萨克草原,徙牧额济勒河(原苏联伏尔加河)。十年(1673),遣兵参与固始汗对青海的远征,灭喀尔喀部却图汗(一称绰克图汗)。继进军喀木和西藏。清崇德五年(1640),偕子书库尔岱青至塔尔巴哈台(一说札萨克图汗部)参加蒙古44部封建主会盟。八年(1643),徙牧阿斯特拉罕附近,与当地诺盖人结成抗俄联合战线。后遭沙俄军镇压,在阿斯特拉罕战斗中不幸中炮弹身亡。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人大都为其属裔。

猜你喜欢

  • 西域国

    见“花剌子模”(999页)。

  • 中俄伊犁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利洼府条约》。1871年(清同治十年)六、七月间,俄国乘阿古柏之乱,出兵强占伊犁。1877年(光绪三年),阿古柏之乱平。次年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

  • 布朗语

    我国布朗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布朗族有82280人(1990),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语有如下特点

  • 沙马宣抚司

    清代四川彝族土司名。其先人为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土著。所部宋代称“沙马部”,或作“沙麻部”、“沙骂部”。元、明以来,迭为雄长,清初首领绝嗣,由贵州水西彝族安邦彦后裔入赘继承,又称沙马安家。康熙四

  • 呕罕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呕罕卫、雅哈河卫。永乐五年(1407)底,呕罕河等处女真首领至京朝献。次年正月,与秃都河等7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支流倭肯河流域。该卫与明朝关系密切,是著名的

  • 通名制

    旧时台湾高山族卑南人男性的年龄级组织。通常分为青年级、成年级和老年级,每级设有级长。一般十四五岁便加入青年级,加入时要举行杀猴祭,加入后要接受各种有关教育和锻炼,并开始居住于公廨(村公所)服役,经若干

  • 傣文贝叶经

    西双版纳傣族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的傣文佛教三藏经。贝叶系以棕榈类木本植物贝多罗树的叶子制作而成。贝叶经的制作工序较复杂,先将贝叶7—8张叠在一起,用石覆压几天,取出用圆竹棍滚压,使其平滑,然后再压几天,

  • 田罗驹

    隋代黔安少数民族起义首领。黔安(今四川彭水)人。大业三年(607),起兵反隋,夷陵(今湖北宜昌)各族人民多响应。翌年,又参与向思多领导的起义,杀隋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阻道路,断隋军粮运。后遭行军总管

  • 口温不花

    蒙古国宗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次子。太宗二年(1230),从帝攻金潞州、凤翔。四年春,受命率万骑与汗弟拖雷军会师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南),大破金军,尽歼金军精锐,擒金将移剌蒲阿。七

  • 火器营

    清代八旗兵种之一。以习火器的八旗官兵别立为营。 ①内火器营。康熙三十年(1691),京城设立火器营。从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选取鸟枪护军3名、鸟枪马甲4名、炮甲1名,又选取驻京之东北打牲兵丁2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