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

藏语音译,意为“东部人”。又作舍尔巴、谢尔巴。尼泊尔王国菩提亚人的别称。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相传公元13世纪蒙古灭西夏后,党项羌中的一支南迁西康木雅地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又逃离木雅迁往后藏定日郎廓,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尼泊尔的夏尔昆布(意隐蔽于东边的旷无人烟之地)。因来自东方,并在尼泊尔东部生息,故被称为夏尔巴人。现绝大多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王国的索卢、昆布、都得科西河谷,以及利库科拉、金姆蒂科拉、逊科西河上游两岸、耶尔穆、帕克拉、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噶里召、巴岗一带以及锡金、大吉岭、印度噶伦堡等地。人口约10万。在我国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地居住的夏尔巴共约千余人。内分卡迪夫和卡麦都二个等级。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无自己的文字。信奉喇嘛教宁玛派(意旧教、亦称红教)、噶举派(白教)和本教(黑教)。以野牦牛为图腾。有姓氏,同姓不婚,婚姻以一夫一妻为主,也有少数一妻多夫(即兄弟共妻)或一夫多妻,尚有抢婚的风俗。丧葬以火化为主,土葬和水葬极少。生产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犏牛、黄牛、水牛、山羊等。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为适应喜马拉雅山的生存环境,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在不同高度的地域建造多处住处,如在主村修建固定住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修建夏居地房屋,在海拔较低能避风寒的地方建造冬居地房屋,在距夏居地更高的地方修建供短暂栖息的窝棚,以照料牲畜。主食玉米糊、大米饭和土豆;喜饮玉米酿造的“巴鲁”酒和甜奶茶;忌杀牲,但吃别人宰杀或自然死亡的牛羊等牲畜肉。男人着“帕多”衣(无领短袖羊毛本色织品),牛仔裤,配腰刀、赤脚。妇女穿藏服,或上身穿绒毛短衣,下着多褶花裙,戴戒指、金耳环、手镯等。男女都能歌善舞,并善于攀登高山。在世界各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大都由夏尔巴人充当背夫,亦有数名夏尔巴人登上珠峰,为世界登山运动作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 宣抚使

    官名。唐代始置。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以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唐后期经常派朝官巡视经战乱破坏,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宣抚处置使,类似后来的钦差大臣。宋代在用兵时,以执宰大臣或大

  • 莫友芝

    1811—1872清代藏书家、著作家和书法家。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字子偲,号邵亭,晚年号眲耳。※莫与俦子。道光三年(1823),随父到遵义府求学,五年考取秀才,十年中举。通汉、宋学,精尔雅六经、名物、

  • 固尔玛浑

    1615—1681清初将领。又作固尔玛珲。满族。爱新觉罗氏。庄亲王※舒尔哈齐孙,和硕贝勒※阿敏第三子。清崇德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伐明,进军北京,转战山西。回军东进,克取济南,所至连下40余

  •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书名。乾隆十二年(1747)和硕亲王允禄等奉敕撰。6卷。初为满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译成汉文(4卷)。记载祭仪2篇,汇记故事1篇,仪注祝词、赞词41篇,器用数目1篇,器用形式1篇,与《大清通礼》

  • 小策凌敦多克

    见“小策凌敦多布” (153页)。

  • 乔三勿同

    北周起义首领。详见“白郁久同”(606页)。

  • 元恪

    483—515北魏皇帝。499—515年在位。鲜卑元氏(拓跋氏)。高祖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司徒公高肇之妹,一说属高句丽人。太和二十一年(497),定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即帝位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 答儿麻

    见“答儿麻失里”(2240页)。

  • 觉莫

    拉祜语音译。旧时云南省东河区拉祜族原部落头人的称谓。最初由各村社头人公选,主要处理村社与村社之间的公共事务和排解纠纷。除年节各村社送其些礼物表示尊敬外,主要自耕自食。后随着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势力深入这一

  • 宁蛮府

    南北朝宋元嘉(424—453)中置,属雍州,因部领蛮左,故别置蛮府。领西新安郡、义宁郡、南襄郡、北建武郡、蔡阳郡、永安郡、安定郡、怀化郡、武宁郡、新阳郡、义安郡、高安郡、左义阳郡、南襄城郡、广昌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