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枢密院

契丹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事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是衙署属北面朝官,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盖辽太宗南下灭后晋,入汴(今河南开封)时(大同元年,947年)始置,《世宗纪》载,是年八月,“始置北院枢密使。”以※耶律安抟为首任。其职任“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一说,此为设置初期的分工,以后执掌有所扩大。)契丹习俗崇日,毡帐皆东向,因该署“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正职为北院枢密使,另设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枢密令史等。终辽一代(一说辽中期以后),以是衙署权势最重,《金史·左企弓传》:“辽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据统计,先后出任北院枢密使者40余人,除居特殊地位的韩德让(赐姓名耶律隆运)和另一被赐国姓的刘霂外,其余全为契丹人。辽代末年,皆以皇太子(皇位继承人)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共设三枢密院,于※北面朝官中设“契丹北枢密院”和“契丹南枢密院”;于南面朝官中又有“汉人枢密院”,今人研究认为,此系史载有误,后两者为同一衙署的不同称呼,而契丹北枢密院即契丹枢密院。

猜你喜欢

  • 汤卜赤八万户

    详见“塘波且万户”(2312页)。

  • 马木剌的斤

    ?—约1266蒙古国时期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之孙,玉古伦赤的斤子。父卒,袭亦都护(国主号,意为“幸福之主”)。蒙哥汗九年(1259),率探马军万人,从宪宗蒙哥伐宋合州(治今四川合川县)

  • 浑江

    见“佟佳江”(1095页)。

  • 怒语音译。云南省贡山县怒族对氏族的称呼。参见“起”(1842页)。

  • 布僚

    部分壮、布依族自称。亦译“布饶”,意为“我们”。参见“土僚”(64页)。

  • 彝语音译。意为被抢来或买来的汉族人。系辱蔑之词。解放前,在四川凉山金阳等彝族地区的一种奴隶。等级地位同于※呷西,没有任何自由,可被主子随意买卖或屠杀,隶属于※节伙、※布尔杂补等。民主改革后,等级制度被

  • 兀良哈台

    ①(1201—1272)蒙古国大将。又译兀良合台、兀良合歹、兀良合带。兀良哈氏。开国功臣※速不台子。初侍从成吉思汗孙蒙哥,掌宿卫事。太宗五年(1233),随汗子贵由征辽东蒲鲜万奴。七年,从拔都西征,破

  • 阿佤

    亦作“阿卧”、“阿佤莱”。部分佤族自称。主要聚居在云南西盟及孟连部分地区,解放前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盛行猎头祭谷,是佤族中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部分。参见“佤族”(799页)。

  • 琦善

    约1790—1854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都统成德子。字静安。袭侯爵。嘉庆间,历任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巡抚。任内,于南阳筑马营坝防汛,因堵御不速革职。道光五年(1825),擢两江总督,

  • 阿齐巴图尔

    见“衮布”(20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