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更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即奴隶的奴隶,亦译“奴下奴”。详见“更” (1048页)。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即奴隶的奴隶,亦译“奴下奴”。详见“更” (1048页)。
见“乌鲁古”(337页)。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西北部、大兴安岭南段东麓。牧地东界札鲁特左翼旗,西界阿噜科尔沁旗,南界喀尔喀左翼旗,北界乌珠穆沁左翼旗。天聪二年(1628),部长内齐偕色本等率众归附后金。顺
西燕段随年号。386年,凡1年。
旧时西藏墨脱宗门巴族地区农奴等级之一。相当于藏区的差巴。约占全宗(相当内地县)农户的92%,是农奴阶级的主体,差和乌拉的主要承担者。领种一定数量的差地,享有对村社公有土地※基萨的使用权。人身依附领主。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焉耆山、燕支山、删丹山。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永昌县西。其地树木繁茂,水草丰饶,冬暖夏凉,为匈奴人重要驻牧地,与生计攸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
西夏称番大藏经。元代称河西字大藏经。大藏经名。西夏建国初(1038)景宗提倡,由汉文大藏经始译。经53年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共译出3570余卷。景宗时以国师白法信、惠宗时以安全国师白智光等
见“霍集占”(2548页)。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拉乌。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镇沅、祥云、西畴、罗平、金平、元阳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西夏文同义词典。西夏番学士梁德养著。写本,蝴蝶装,和尚梁习宝写于西夏乾祐戊申年(1188)。页面19.5×16厘米。计61面。面7行,每行2组,每组多为7字。每组中皆为同义词、近义词或同类词。如第13
见“乌古迺”(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