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祜族

拉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清代汉文史籍称“倮黑”,解放后统称“拉祜”。人口411476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地区,其中50%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祖先源于由青藏高原南迁的古代羌人,汉晋时期与其他南迁的一些羌语族体被泛称“昆”或“昆明”,唐时称“锅错蛮”,分布在今云南金沙江以南地区。公元17世纪以后又分东西两路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唐宋时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时期除受中央王朝统治外,还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初,曾联合附近各族人民不断反抗清王朝和傣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分布在澜沧县东北及临沧、双江、景谷、镇沅、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分布在澜沧县西南及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的拉祜族,因直接或间接受傣族土司统治,经济受封建领主支配,某些地区甚至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婚姻实行一夫一妻族内婚制,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包办婚姻很少。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和大乘佛教,少数还信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传统舞蹈有芦笙舞。语言属汉藏语族藏缅语系彝语支。有通行不广,原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解放后经过改革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使拉祜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猜你喜欢

  • 西清

    清朝官员。满族。字研斋。大学士※鄂尔泰曾孙。嘉庆十一年(1806),自北京抵齐齐哈尔,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银库主事,兼义学教习。精通满、汉文字。十五年(1810),将调查所得撰《黑龙江外纪》八卷,详记山川

  • 颜亦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岳喜卫,并说清代有岳喜河,在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南20余里入松花江。

  • 龛福

    即“函普”(1560页)。

  • 萨兴噶登

    藏语音译,意为“封地文书”。旧时中央封建王朝、西藏地方最高统治者或上级封建领主发给下属领主的领地凭证。上写明该领地上的百姓和山、水、林、草等亦归该领主世代占有,他人不得侵犯等等。除该领主触犯统治者利益

  • 客儿木真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作客列木臣。蒙古语意为“捕青鼠者”,以其地盛产青鼠,居民以猎取青鼠为业,并以之与他族交换,故名。居住于巴儿忽真隘(约当今贝加尔湖东巴尔

  • 草坡羌

    明代羌族部落名。主要分布今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草坡乡一带。正统七年(1442),攻汶川,夺取寒水土巡检印信。隆庆二年(1568),又杀寒水土巡检高茂林,掳男女百余人,曾一度自封宣慰司。万历(1573—

  • 车凌乌巴什

    1728—1790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又作策凌乌巴什。绰罗斯氏。鄂木布岱青和硕齐曾孙阿喇布坦子,汗※车凌从子。乾隆十八年(1753),偕车凌内附,驻牧札克拜达里克,封札萨克多罗郡王。二十年(17

  • 伊拉古克散呼图克图三世

    见“伊什普林赖巴勒楚尔札木卓”(815页)。

  • 长乐公主

    西魏宗室女。大统十七年(551)六月,应突厥和亲之请,西魏文帝将其嫁于突厥汗国创始者阿史那土门伊利可汗。为中原王朝与突厥汗国首领和亲通婚之始。

  • 昂木样

    景颇语,意为“家外奴隶”,参见“木样”(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