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摩尼教

摩尼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27)创立。是在袄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的。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以二宗(善和恶)和三际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宗旨。认为明、暗二字是世界本原,是相邻二个王国。光明王国占据北、东、西三方,充满光明、善美、平和、秩序和洁净,不存在任何痛苦和忧愁:黑暗王国占据南方,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居住着凶恶的“五类魔”,是集残暴、愚痴、紊乱等一切邪恶之大成。主张人要弃恶从善。善人死后可得幸福,恶人死后要入地狱。教徒不祭祖先,不拜神佛,不娶不嫁,男女平等。提倡素食,不饮酒,不吃兽肉,得病不服药,诚心祈祷。摩尼在世时,初曾受波斯萨珊王朝萨普尔一世放逐。公元277年又为巴拉姆一世斥为异端,被处死。教徒多逃亡中亚和印度。尔后、教法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流行。6至7世纪时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因波斯国摩尼教高僧拂多诞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始弘扬于汉地。但流行未及40年,便由于佛教反对而被禁止。嗣以回纥登里可汗皈依其教,回纥部众多信仰之,唐政府为满足回纥请,复于大历三年(768)允其于长安建大云光明寺。越三年,又在荆、扬、洪(南昌)、越(绍兴)等州立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因道士赵归真请罢黜佛教,该教同景教、袄教也同时被禁。此后遂转为秘密宗教流传于民间。在宋代,由于该教经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作为宣传工具,屡受禁止,并被诬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在西北地区、则随着回纥的西迁,而广泛传播于河西走廊和高昌等地。据吐鲁番考古发掘材料,其随回纥西迁后的教会与从前已大为不同,它们也象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一样拥有地产、经营封建庄园。经元、明两朝,渐与其他教派融和。至清代,作为独立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

猜你喜欢

  • 云南备征志

    书名。清王崧(字乐山,浪穹即今云南洱源人)辑。集前人纪载滇事之书而成,凡21卷。约成于道光间。有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宣统初重印。1913年云南图书馆重刊此书,后被收入《云南丛书初编》,为史部之

  • 巴克巴海

    ?—1648清初蒙古乌喇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色棱第五子。崇德三年(1638),随清军征喀尔喀。四年,从征明锦州、松山。七年,叙功受赏赐。同年冬,遣兵从征明蓟州(

  • 号室部

    靺鞨(勿吉)著名七部之一。《隋书》称其“在指涅东”,约分布在今兴凯湖附近及绥芬河上中游地区(一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并认为号室乃肃慎转音,或与沃沮“为同音相假”)。隋末唐初臣附高丽。在

  • 代乐王

    吐谷浑王族慕容明号,因居乐州故名。见“慕容明”(2436页)。

  • 完颜绳果

    即“完颜宗峻”(1156页)。

  • 赛因塔喇

    准噶尔地名。位于今新疆阜康县城东。准噶尔语, “赛因”意为“良”, “塔喇”意谓“田”。以其地膏腴,宜种植,故名。唐时属北庭都护府管辖,明隶瓦剌。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为准噶尔重要农业区域之

  • 左克

    朝鲜语音译,意为“坎肩”。朝鲜族传统服饰。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男子必备,老年妇女亦穿。形如西服坎肩,老年穿的肥大。有3个口袋,5个扣。多为黑色或淡青色,也有灰色的。分为单层和夹层。单层坎肩,多为青年男子

  • 大钧老

    渤海国宗王、大臣。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礼部卿(一说《高丽史》记“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其中“均”为衍文,老与司政连读,即大元钧为“老司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

  • 赵安

    ?—1444明代甘肃临洮藏族土司。字仲盘(又作仲磐)。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从兄赵琦罪株连,被谪戍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北)。三十年(1397)调宁羌卫。永乐元年(1403),赴京师贡马,受嘉奖,钦

  • 天福

    ①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2年,凡7年。天福七年八月,其侄石重贵嗣位初期,仍沿用天福年号,至944年,凡2年。共9年。 ②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947年即帝位,袭后晋年号,仍称天福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