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仁
见“噶锡哇”(2501页)。
见“噶锡哇”(2501页)。
魏晋时河西鲜卑之一支。约曹魏后期由塞北迁入雍、凉二州。居地临近秃发鲜卑活动中心广武(今甘肃永昌东南)。东晋太元二十年(395),为秃发乌孤击破,归附。参见“河西鲜卑”(1508页)。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西部大青山区。明为蒙古西土默特牧场。清隶山西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其北境翁滚置,寄治归化城。1912年改县。产莜麦及马铃薯等,畜产、野生植物资源亦富。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村寨佛教头人助手的称呼。又名“波库”,意为“大佛爷”。过去当地群众大多尊崇佛教,许多寨子筑有佛堂,但佛堂住持(拉祜语称“介梦”)大多年迈,故佛堂的对外活动多由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一日举行。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县一带。因传说中的主人翁查郎与白妹而得名,又因该地原名“虎场坝”(位于兴义县城黄草坝镇南),亦名“虎场节”。相传明洪武年间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夏河县甘家乡,通称“甘家石石崖寺”。寺四周悬崖高耸,怪石林立,被人附会为胜乐佛宫殿。是安多地区较著名的佛教修行地。17世纪时高僧噶丹嘉措建此禅院,任命塔尔寺热绛巴策丹嘉措为住持。后
南北朝时期柔然君主。郁久闾氏。※豆仑可汗孙,※登注俟利长子。北齐天保三年(552),柔然可汗阿那瓌被突厥攻破自杀,部落四散。与父随阿那瓌太子庵罗辰拥众投奔北齐。余众立其弟铁伐为主。次年,与父登注俟利同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大兜领部而得名。原居于安阳城(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东晋太元十六年(391),被西秦乞伏乾归与高平鲜卑破多罗部首领没奕于(时为前秦苻登骠骑将
1834—1908亦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咸丰帝妃,同治、光绪两朝摄政者。满族。叶赫那拉氏。名兰儿。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咸丰元年(1851),被选入宫,初封贵人。六年(1856),生子载淳(
①蒙古语音译,意为“富人”一作巴延。相当于汉语的“财主”、“富翁”。古代蒙古社会富裕牧户主人的身分标志。据《元朝秘史》,约九世纪后半叶,成吉思汗十二世祖脱罗豁勒真即称此。亦被引申为一种称号,用以称呼有
见“忽里山卫”(1489页)、“忽鲁山卫”(14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