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杜文秀墓

杜文秀墓

清咸同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墓。在云南洱海之滨大理市下兑村,占地4340平方米。同治十一年(1872)杜文秀被杀后,身首异处,葬此。1917年杜氏之女修墓立碑。1985年重修,按回民习俗,墓为南北向,东西有两块大青石图案,南北各一块大理石碑,前碑刻“大元帅杜文秀之墓”,后碑刻阿拉伯经文。墓围由38套青石栏杆组成。墓地庄严肃穆,具有民族特色。回族史学家白寿彝撰写《杜大元帅墓碑》,详述杜文秀生平事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耶容语

    我国广西部份瑶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使用人口约计有600多。语言主要特点有:声母少,韵母多。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没有清鼻音声母,没有鼻冠音声母

  • 海?苗

    苗族的一支。因女子服装上背部缀有一条织锦,布端缝20枚左右的贝币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贵州龙里、贵定、惠水等地。详见“苗族”(1335页)。

  • 恒乍绷起义

    清嘉庆年间傈僳族抗清斗争。又称维西起义。嘉庆六年(1801),云南丽江府维西(今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区发生灾荒,傈僳族农民向康普、古刹二寨土司借粮度荒。土司等不但拒借,反诬傈僳族领袖沙尼(巫师)恒乍绷

  • 循化营

    见“循化”(2258页)。

  • 僰道

    ①古道名。先秦由中原通往僰道(今四川宜宾)以南之南僰人地区的古驿道。道路所经为川滇僰人居住地区,故名。 ②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四川宜宾。武帝时为犍为郡治所,南朝梁后为戍州治所。其所居为僰人。又为故僰

  • 旺义炉

    铸铁作坊名。位于内蒙古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私营企业。用传统的干模铸铁造型,世代相传。何时开始经营不详,仅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左右即以铸造技术精湛闻名,业务兴隆。在门楣上悬有蒙、满、汉三体文字

  • 炳多优

    瑶语音译,意为“平地瑶”。部分瑶族自称。分布于广西恭城、富川和湖南江华等地。居地较为平坦,又因长期与汉族多有交往或杂处,故在瑶族中生产力水平较高,大多说汉话。

  • 乙浑

    ?—466北魏大臣。也作乙弗浑,鲜卑乙弗氏(后改乙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以车骑大将军、东郡公封为太原王。六年(465)五月,献文帝即位,乘帝年幼,矫诏杀尚书杨保平、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

  • ?设诸

    即“专诸”(252页)。

  • 质睦

    见“耶律只没”(1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