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

又称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包括中国境内的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在历史上使用过的女真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甘语)。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塔河县、富裕县、讷河县、嘉荫县、同江县、饶河县,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扎兰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塔城县等;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埃文基自治专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州、马加丹州;蒙古国的巴尔虎地区。使用满-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总人口约445万。其中,中国439万(1982),俄罗斯联邦约5.64万(1979),蒙古国千余人。但是有的民族大多数或半数已不使用本民族语言,因此目前使用人口只8万人左右,在中国约为4.6万人。不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在中国转用汉语,在俄国转用俄语。早期的分类法划分为两个语支。满语支包括满语、女真语、赫哲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等。通古斯语支包括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等。较新的分类法是在通古斯语支中再划分为西伯利亚次语支,又称埃沃基次语支(早期分类法的通古斯语支)和黑龙江次语支,又称那乃次语支(早期分类法中除去满语、女真语以外的满语支语言)。满—通古斯语族各语言之间有大量的同源词和基本相似的语法体系。语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规律。语音系统简单,有元音和谐律。辅音的结合一般不超过两个并且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出现在词中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个别辅音不能出现在词首,一部分辅音能出现在词末。词的第一音节带有微弱着力的重音。各语言都有数、格、时、体、态、形动、副动等语法范畴,附加成分粘附在词干上的方式和次序也是一致的。第一人称代词区分排除式(我们)和包括式(咱们),有丰富的状词。在词汇方面许多关于人体、自然现象、鸟兽、基本动作的名称是相同的。构词附加成分、复合词内词素的组成和搭配也有很大的共同性。各语言都有在词形上和意义上相对称的对偶词。说满-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有12世纪创制的女真文,16世纪创制的满文,20世纪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的锡伯文和新创的埃文基文,埃文文、那乃文。已知的最早文献为女真文《大金得胜陀颂碑》(1185)。

猜你喜欢

  • 扎敦卫

    见“扎童卫”(193页)。

  • 嘉荫侯

    见“护国嘉荫侯”(1060页)。

  • 蒙古字学

    元代专习蒙古文字的学校。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后,于诸路置蒙古字学。由中书省定学制颁行。选诸路府官子弟入学受业,路2人,府、州各1人,亦择优选民间子弟入学,上路30人,下路25人

  • 临松

    东晋十六国时期郡名。隶凉州。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前凉张天锡于凉州置郡于临松山下,故名。北周废入张掖郡张掖县。匈奴一支卢水胡世居该地,后凉龙飞二年(397),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368—433)起兵取临松

  • 西夏书事

    书名。清吴广成撰。42卷。约成书于清道光(1821—1850)初。本书搜罗唐以下诸史、文集、稗官、野史,起唐中和元年(881)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据绥、银2州,迄于西夏国亡后宋绍定四年(1231)故

  • 《高王观世音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版长卷,长260厘米,高17厘米。卷首有版画,为序文所叙故事分解图画。版画分4部分,每部分都有西夏文图解。图后有序文29行。序后为经文,每行12字上下。最后有发愿文3

  • 安抚使

    官名。始于隋代,为行军主帅临时的兼职。唐玄宗以后,由皇帝派朝臣巡视因兵燹或水旱等而受灾的地区,称安抚使、安抚处置使或宣慰安抚使。不常设。宋代常以重要地方守臣兼领,或称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事。若以

  • 噶锡鼐那木扎尔色卜腾

    ?—174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西藏阿里地区贵族,后藏阿里总管※噶锡鼐策丹扎喜子,首席噶伦康济鼐之侄。雍正七年(1729),袭父头等台吉爵。九年(1731),献方物,世宗以其为朝廷出力,办事甚妥,

  • 忽里台

    见“忽里勒台”(1490页)。

  • 头鱼宴

    契丹习俗与皇室重要礼仪。《辽史·国语解》称:“头鱼宴,上岁时钩鱼,得头鱼,辄置酒张宴,与头鹅宴同。”程大昌《演繁录》记:“达鲁河钩牛鱼,北方盛礼”,契丹尤为重视,“以其得否,为岁占好恶。”此乃上古渔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