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种宗教舞蹈。俗称“跳神”。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藏族地区各大喇嘛寺举行的驱除鬼魔,预祝吉祥如意的一次最大的法会。举行时,喇嘛身着五彩神装,头带奇形鬼怪面具,装扮各种神佛鬼怪,随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于广场或寺院厅内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高声呐喊,作擒鬼状,谓可驱邪鬼,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此俗传至内地,雍和宫称此为“跳布札”。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种宗教舞蹈。俗称“跳神”。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藏族地区各大喇嘛寺举行的驱除鬼魔,预祝吉祥如意的一次最大的法会。举行时,喇嘛身着五彩神装,头带奇形鬼怪面具,装扮各种神佛鬼怪,随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于广场或寺院厅内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高声呐喊,作擒鬼状,谓可驱邪鬼,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此俗传至内地,雍和宫称此为“跳布札”。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原居漠北,后与乞伏氏、斯引氏、叱卢氏同出阴山南徙。晋代,与乞伏氏相随,先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治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等地。约东晋初,乞伏述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所记与永乐六年(1408)二月设置之弗朵秃河卫和正统后所设弗朵脱河卫均作费克图河卫。
?—约279三国西晋时南匈奴贵族首左贤王。入居并州诸郡后,自谓其先祖为汉室外甥,因改姓刘氏。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呼厨泉入觐,被魏王曹操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分部众为左、右、前、后、中
藏语音译。解放前四川阿坝卓克基藏区土司制下的一个社会等级。又称“克尔米”,意为“什么都要做的人”,俗称“家人”,即奴隶。来源于孤儿或因家贫被卖为奴者,亦有与“家人”结婚降为此等级者。世代为奴,无任何私
即“克牙气克”(987页)。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乌古迺为惠桓皇帝,庙号景祖。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定陵。原在上京会宁府(治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正隆元年(1156),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
?—1056西夏官员。党项羌族。夏景宗时(1032—1048)为大臣野利遇乞部下掌出纳官。又为李元昊宠妃没藏氏幸臣。毅宗福圣承道四年(1056)九月,受没藏氏遣至屈野河巡视,回报其兄国相没藏讹庞侵耕宋
又称“拾瓦拢”。景颇语音译,意为“公共的劳动”。当地汉话称“官工”。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群众为山官所服的一种无偿劳动。每个山官都有一定范围的辖区,规定在其辖区内的农户每年在撒谷、栽秧和收割等农忙季节,
唐代吐蕃松赞干布王妃。又作尺尊公主。名贝莫萨。又作拉吉赤尊。尼婆罗(今尼泊尔)人,故又称尼婆罗妃。尼婆罗王约塞果恰之女。唐贞观十三年(639),与松赞干布联姻。增强了吐蕃与尼婆罗的和好关系。曾将不动金
清代带有红缨的满族男帽通称。因早期男子礼帽顶披红缨故名。源自金代女真,元代蒙古人也有戴者。《大明一统志》卷89有生女真帽缀红缨的记载。满族礼帽有暖帽、凉帽之分。冬春多戴毛皮制暖帽,也称毛皮帽;夏秋多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