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色尔腾部

色尔腾部

肃北色尔腾地区蒙古族人总称。雍正九年(1731),阿喇布珠尔遗裔自色尔腾地区迁走后,牧地荒芜,无人驻牧。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海北左翼右旗札萨克固山贝子罗卜藏色布腾,因受郭罗充克克地区藏族牧民劫掠,被削职,降为闲散贝子。其属下部分穷苦牧民为避难,遂移驻色尔腾。嘉庆五年(1800)前后,又有部分破产牧民自青海、新疆等地徙入。十五年(1810),清朝政府清理青海地方户口,北左翼右旗王公旺沁丹津派人前往组建“部落”,建立“陶海”(相当于苏木)。咸丰年间(1851—1861),人口增殖,经济发展,至1940年前夕,扩充至250余户,1300余人。因称之为色尔腾部。

猜你喜欢

  • 杨大六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张秀眉”(1180页),“咸同起义”(1617页)。

  • 单于

    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汉书·匈奴传》)。姓挛鞮氏(又作虚连题)。自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自立后,转

  • 皇元圣武亲征录

    书名。简称《圣武亲征录》。作者佚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为中统四年(1263)请延访成吉思汗事迹付史馆之王鹗等人。一卷。成书年代多认为应在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记载成吉思汗一生主要事

  • 合里

    元代宣政院所辖吐蕃地区古地名。元宣政院(初称总制院)先后在吐蕃设置驿站27处,计:吐蕃等处7、吐蕃等路9、乌思藏11。《元史》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九月,乌思藏因必里公之乱驿站断绝,命给财畜资助

  • 晋绥边区党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绥远敌占区工作的决定》规定:为使绥远敌占区工作与晋西北相连接起来,并依靠晋西北之雁北地区发展绥远敌占区的工作。成立晋绥边区党委,受晋西北

  • 苏尔相

    1724—1800清朝将领。字君辅。甘肃灵州吴忠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回族。乾隆六年(1741),投贵州总兵吉隆,为上江协马兵,随征南江苗民反清斗争,由右州镇外委升把总、千总至守备补用。三十

  • 越质诘归

    十六国时期鲜卑越质部首领。以部为氏,故称。又称越质屈机。※越质叱黎之子。初随父居平襄(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东晋武帝太元十三年(388),本部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被俘,获宥,封陇西太守。十五年,据平襄

  • 剑川江

    即“马訾水”(179页)。

  • 桓州

    渤海王国置。为西京鸭渌府所辖4州之一,领桓都、神乡、淇水3县,州治故址皆认为在今吉林省集安县境(一说在西通沟,或说即集安镇高句骊国国内城旧址)。史称渤海著名物产之一的“九都之李”(“九”为“丸”字之误

  • 丹增多杰

    见“达延汗”(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