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连提耶舍
隋代佛教译经师。北天竺人。天保七年(556),至北齐邺都(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四十里),受文宣帝厚遇。与昭玄大统法上等20余人一起译经,由法智及居士万天懿担任传语。后以北周废佛,着胡服脱逃。隋开皇二年(582),至长安(今陕西西安),住大兴善寺,重开译业。继又移广济寺,为外国僧主。译有《大方等日藏经》、《大庄严法门经》、《德护长者经》、《莲华面经》等8部28卷,其中尤以说佛法毁灭之《莲华面经》影响最大。
隋代佛教译经师。北天竺人。天保七年(556),至北齐邺都(故城在今河南临漳县四十里),受文宣帝厚遇。与昭玄大统法上等20余人一起译经,由法智及居士万天懿担任传语。后以北周废佛,着胡服脱逃。隋开皇二年(582),至长安(今陕西西安),住大兴善寺,重开译业。继又移广济寺,为外国僧主。译有《大方等日藏经》、《大庄严法门经》、《德护长者经》、《莲华面经》等8部28卷,其中尤以说佛法毁灭之《莲华面经》影响最大。
契丹早期部落名。唐初内附。据《新唐书》,武德二年(619),唐以其部置辽州,初治燕支城,后徙治营州城。贞观元年(627),唐改辽州为威州,治良乡之石窟堡,隶幽州都督府,领契丹内稽部户。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王族后裔。属云丹王系,9世纪中,吐蕃属民奴隶起义,王室倾覆后,率从人西逃玛尔域一带(今上拉达克的印度河上游玛尔曲河流城,一说在芒域),繁衍生息。据《拉达克王统记》载,其属民多持黑弓,故
契丹官吏便服名。据《辽史·仪卫志》:“臣僚便衣,谓之‘盘裹’。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貂毛、羊、鼠、沙狐裘。”
1162—1227蒙古国创建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名铁木真,又译帖木真、特穆津、忒没真。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首领※也速该长子。出生时正值其父战胜塔塔儿部,俘获对方首领铁木真兀格,遂取是名,以志武功。幼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意为“采铜伯克”、“采红铜伯克”职司管理采铜、炼铜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七品。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裕固语音译。裕固族创世神话。流传于甘肃肃南裕固族地区。内容叙说旷古时代,天地浑沌,万物皆无,只有天主(罕点格尔)与诸神,其中有一神名叫九尊卓玛,想创造人类及万物,但不知从何做起,遂请教学问渊博的九尊扎
金朝官员。字子正。渤海族遗裔,先世在渤海国亡后被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皇统五年(1145)任閤门閤候,累官右宣徽使。正隆(1156—1161)时金攻宋,为武胜军都总管。大定年间(1161-1189)
北凉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年号。412—428年,凡17年。
?—1670清朝将领。又作托博克。蒙古族。土默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居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隶博硕克图汗。察哈尔部林丹汗攻占土默特后,遂归属察哈尔。天聪六年(1632),清军征察哈尔,林丹汗西
地名。南诏时置(治今四川西昌市)。战国、秦、汉初皆称“邛都”。秦曾略通五尺道,置吏。汉武帝遣司马相如往谕,设邛都县,寻罢。元鼎六年(前111),置越嶲郡,复设邛都县。三国蜀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