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八梯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四川重庆市中区十八梯(今名中兴路)。系明成化十五年(1479)河南侍郎马文升(回族)谪戌重庆卫时,主持修建。清乾隆时期(1736—1795)来自江南之该坊穆斯林,在此举行沐浴盛典,兴旺一时。1939年遭日寇飞机炸毁,1942年重修,门易北向。寺依山而立,大殿雄伟壮丽,为阿拉伯式园顶建筑。现存明嘉靖年间所制青花大香炉,上有阿拉伯文,乃书法之精品,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设于此。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四川重庆市中区十八梯(今名中兴路)。系明成化十五年(1479)河南侍郎马文升(回族)谪戌重庆卫时,主持修建。清乾隆时期(1736—1795)来自江南之该坊穆斯林,在此举行沐浴盛典,兴旺一时。1939年遭日寇飞机炸毁,1942年重修,门易北向。寺依山而立,大殿雄伟壮丽,为阿拉伯式园顶建筑。现存明嘉靖年间所制青花大香炉,上有阿拉伯文,乃书法之精品,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设于此。
?—841唐代将领。吐谷浑族。广德元年(763)后,以吐蕃战据河陇,率部迁入河东(今山西省)。同年,举帐从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至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居牧津梁寺(长治境内),其地水草丰美,马健壮,称“津梁
书名。蒙古编年史。原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或音译《阿勒坦·托卜赤》,通称《蒙古黄金史纲》,为别于罗卜藏丹津的《蒙古黄金史》,俗称《小黄金史》。著者佚名。史界一般认为约成书于1604—1627年间。内
见“汉官”(616页)。
书名。清张庆长著。乾隆二十一年(1756)成书,现存牒本收入《昭代丛书已集广编》,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不分卷。作者根据亲身见闻,记述了海南岛黎族居地的山川物产、耕作制度、狩猎方式、手工业生产以
1805—1845清代青海佑宁寺活佛,即王呼图克图三世。出生于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嘉庆九年(1804),王呼图克图二世圆寂后,被选定为转世灵童,迎入佑宁寺,学习显宗、密宗经论。道光十年(183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蒙化、土家。原为部落首领名。后以之名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永胜、大理、云龙、剑川、祥云、楚雄、弥勒、昌宁、保山、凤庆、云县、巍山、景东、普洱部分地区。详见“彝族”(2594页)
见“他鲁河”(574页)。
①明代西北羁縻卫之一。永乐二年(1404)置。在嘉峪关西。秦及汉初为月氏、匈奴地。武帝时辟为敦煌郡,后魏称沙州,唐因之,后没于吐蕃,宋入于西夏,元为沙州路。东接赤斤蒙古卫,南抵安定卫,西、北界哈密卫。
西夏学士。党项人。官御史正,有谏臣、限量、文恭、东南姓官上大复封号。受皇族重臣、德师、中书、知枢密事嵬名德照之请,对以声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重新校勘,正其杂混,依声集类,共收大字6133,注字62
即“喀尔喀法典”(2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