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长孙稚

长孙稚

?—535

北魏大臣。河南洛阳人。鲜卑长孙氏(拔拔氏)。魏上党王长孙道生曾孙,殿中尚书长孙观子。原名冀归。6岁降袭上党公。孝文帝以其幼承父业,故赐名稚(《北史》,避高宗治讳,写为幼),字承业。史称其聪敏有才艺,虚心爱士。太和(477—499)末,为前将军,从孝文帝南征,任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宣武帝即位后,因其婿侯渊为元叉所厚,骤得转进。永平二年(509),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孝昌二年(526),为大都督,北上镇压鲜于修礼义军。寻解行台,罢大使,诏以河间王元琛为大都督、郦道元为行台,外为声助,内实防之。由于受琛等掣肘,未能协同作战,被义军败于五鹿(今河北大名县东),与琛俱除各。寻为假镇西将军、讨蜀都督,率军镇压正平郡陈双炽起事。以军功授平东将军,复本爵。后任尚书右仆射。三年,为行台,讨雍州刺史萧宝夤。武泰元年(528),雍州平,授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仆射、西道行台。孝庄帝即位,封上党王,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公,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后迁太尉公。普泰元年(531),授骠骑大将军。次年,奉斛斯椿命,入洛向节闵帝启奏谋诛尔朱世隆兄弟之意。孝武帝即位后,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请转授姨兄子元恽,获准。永熙三年(534),自虎牢随孝武帝入关赴长安。任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大统元年(535)卒,赠大丞相、雍州刺史,谥文宣。

猜你喜欢

  • 雅隆部

    吐蕃早期部落之一。初居今山南琼结之雅隆河谷,故名。据载,大约在公元120年左右西汉时期,该地始有部落酋长,名聂墀(赤)赞普。后历传30余代赞普(王),至囊日松赞及松赞干布时,统一诸部,创建吐蕃国,雅隆

  • 贝莫萨

    见“赤尊公主”(1014页)。

  • 来远城

    古地名。辽圣宗统和九年(991)筑。在今辽宁丹东市九连城东鸭绿江中黔定岛上。本为被迁居辽东的熟女真地,因统和(983—1012)中辽与高丽战,于此建城驻重兵防戍。辽边将与高丽通问、移牒,皆自此发。金太

  • 莫何可汗

    即“叶护可汗”(540页)。

  • 哈剌忽迷思

    即黑马奶,见“马湩” (159页)。

  • 越里笃国

    辽代女真五国部之一。又作越离覩、斡离都、玩突,《满洲源流考》改作伊覩图,谓乃满语(女真语)“明显”之意。分布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境,今梧桐河会松花江处对岸之万里霍通,中外学者皆认为是该部中心所在。辽圣宗

  • 赤桑扬敦

    吐蕃时期“七良臣”之一。松赞干布(617?—650)时吐蕃大臣。尼雅氏之子。又号称“不可缺少的四大臣”之一,政绩卓著。早期吐蕃居民均居山上,以岩洞为室,经其提倡,吐蕃居民从山上迁居河谷地带,建石屋以居

  • 南诏越国公

    唐代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被唐皇封为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见“皮逻阁”(671页)。

  • 马首山

    古山名。一作首山、手山。即今千山余脉的一支,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南15里处,现称首山或手山。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丽,曾军于此。辽末,渤海人※大延琳反辽,被辽军败于“手山”,即指此。金兵破※高

  • 马文禄

    ? —1873清末回民起义军首领。本名马四,又名马忠良。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原为甘州(今张掖)提督索文部下,嘉峪关外赤金地猎户长。同治四年(1865)春,领导肃州(今酒泉)回民起义。后率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