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南达

阿南达

①(?—169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车臣汗※硕垒第十一子。初号达赉台吉,驻牧克鲁伦河之北索和尼。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诸子及部众投清。二十八年,授济农及札萨克,驻牧阿噜科尔沁界内呼噜苏台。三十年(1691),至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西南岸)会盟,封固山贝子兼札萨克。三十四年(1795),同部镇国公罕笃叛遁,其属数十户被掠,因遣兵追击之。 ②(?—1707)清朝将领。蒙古正黄旗人。乌弥氏。内大臣哈岱次子。初以一等侍卫兼佐领。康熙八年(1669),以党附鳌拜论罪,获宥。二十七年(1688),以准噶尔部噶尔丹侵掠喀尔喀诸部,奉命谕之罢兵。二十九年,随大将军裕亲王福全败噶尔丹军于乌兰布通(内蒙古赤峰附近,一说在克什克腾旗境)。三十一年(1692),奉命赴宁夏招降和硕特部台吉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升正黄旗蒙古都统。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奉命在喀尔喀诸部熟知塞外途径者28人为向导,并从费扬古大败噶尔丹军于昭莫多(今土拉、克鲁伦两河上源之间)。继驻守肃州,招降噶尔丹妻弟噶尔丹多尔济,擒其族子顾孟多尔济。三十六年,叙功,授云骑尉世职,奉命率兵驻西宁。卒,谥恪敏。

猜你喜欢

  • 祭鼓节

    苗族祭祖盛典。俗称“吃牯脏”。苗族认为祖先的灵魂居住在木鼓里,故以木雕男女像,象征始祖。木鼓用楠木制成,长2米,直径40公分左右。平日放在一个鲜为人知的石窟中。祭典每隔3至13年(或7、9等奇数)举行

  • 石满宜

    ?—1787清乾隆年间苗族暴动首领。永绥厅(今湖南花垣)勾补寨人。苗族。乾隆五十二年(1787),百户诬陷其偷盗贩牛商牛只,并借此向全寨苗民敲榨勒索,乱捕乱抄,愤而率寨中苗民反抗,横遭惨杀。七年后,※

  • 鄂罗木鄂弥达

    ?—1761见“奥里米”(2252页)。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鄂济氏。雍正元年(1723),由户部笔帖式授吏部主事,累迁至郎中。历任贵州布政使、广东巡抚。于要冲增兵驻守,在孤岛加强防御,由各府州县分

  • 差地

    藏语“差新”、“差兴”、“差莎”、“差丹莎新”的意译。即支差的土地。民主改革前藏族地区称为※差巴的农奴从农奴主处分得的一种份地名。其条件是必须保证为农奴主支应各种徭役,或者还有实物、货币等,并被固着在

  • 德昂族父系家长制大家庭

    旧时云南镇康等地德昂族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中,所特有的一种家庭组织形式。是以男子为中心包括所有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小家庭组合而成的近百人的大家庭。领导权一般掌握在老一辈男成员手中。祖父辈是

  • 倍侯利

    十六国时期敕勒(高车)斛律部首领。北齐名将※斛律金之高祖。其部原居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为※“高车六种”之一。北魏天兴五年(402),乘柔然社仑可汗为北魏所败,进入高车之机,举兵掩击,大败柔然军。

  • 尉迟苟人

    见“尉元”(2130页)。

  • 圣武亲征录校注

    书名。王国维撰。1卷。《圣武亲征录》自钱大昕抄出校正以来,续有张穆、何秋涛为之校注,何张所据钱抄本脱误甚多,虽经大量补正,仍有未足之处。作者为更求完善,另据傅增湘、陶湘所藏明抄《说郛》本及汪鱼亭藏本校

  • 尼莫惹莫蒙格

    见“蒙格”(2324页)。

  • 乃宁寺之战

    藏族军民反抗英侵略军的战斗。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下旬,英军侵入江孜后,力图攻取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乃宁寺。前线代本米林巴和民兵首领顿热娃指挥昌都、塔布和工布僧俗民兵800名,据寺抗击侵略军,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