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张士诚

张士诚

【生卒】:1321—1367

【介绍】:

元泰州白驹场人,小字九四。以操舟贩盐为业。顺帝至正十三年,与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率盐丁起事,克泰州、高邮。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一度为元脱脱重兵所围,以脱脱被贬得解。十六年,渡江取常熟,进克平江路,改为隆平府。并进取湖州、杭州等地。十七年,降元,任太尉,每年从海道运粮济元都。二十三年,称吴王,停海运粮食,仍奉元正朔。在吴中招贤纳士,有贤声。但与朱元璋战屡败。二十七年,平江城破,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生卒】: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末泰州白驹场亭(今江苏海边)人,有弟三人,以贩盐为业。仗义疏财,颇得群辈心。曾卖盐富家,受凌悔,大怒,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诛灭诸富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率盐丁起义,占泰州。继克兴化,扎寨德胜湖,有众余人。攻占高邮,称诚王,号大周,年号天祐。十六年取平江为都城。兵败,投降元朝,授官太尉。每年自海道运粮十一万石于大都。二十三年复自立为吴王,据地二千余里,拥兵数十万。逐渐奢侈放纵,怠于政事。后被朱元璋击败,二十七年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


【生卒】:1321—1367

【介绍】:

元泰州白驹场人,小字九四。以操舟贩盐为业。顺帝至正十三年,与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率盐丁起事,克泰州、高邮。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一度为元脱脱重兵所围,以脱脱被贬得解。十六年,渡江取常熟,进克平江路,改为隆平府。并进取湖州、杭州等地。十七年,降元,任太尉,每年从海道运粮济元都。二十三年,称吴王,停海运粮食,仍奉元正朔。在吴中招贤纳士,有贤声。但与朱元璋战屡败。二十七年,平江城破,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生卒】: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末泰州白驹场亭(今江苏海边)人,有弟三人,以贩盐为业。仗义疏财,颇得群辈心。曾卖盐富家,受凌悔,大怒,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诛灭诸富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率盐丁起义,占泰州。继克兴化,扎寨德胜湖,有众余人。攻占高邮,称诚王,号大周,年号天祐。十六年取平江为都城。兵败,投降元朝,授官太尉。每年自海道运粮十一万石于大都。二十三年复自立为吴王,据地二千余里,拥兵数十万。逐渐奢侈放纵,怠于政事。后被朱元璋击败,二十七年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


【生卒】:1321—1367

【介绍】:

元泰州白驹场人,小字九四。以操舟贩盐为业。顺帝至正十三年,与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率盐丁起事,克泰州、高邮。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一度为元脱脱重兵所围,以脱脱被贬得解。十六年,渡江取常熟,进克平江路,改为隆平府。并进取湖州、杭州等地。十七年,降元,任太尉,每年从海道运粮济元都。二十三年,称吴王,停海运粮食,仍奉元正朔。在吴中招贤纳士,有贤声。但与朱元璋战屡败。二十七年,平江城破,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猜你喜欢

  • 杨涣

    【介绍】:名或作厥。东汉犍为武阳人,字孟文。为人清秀博雅,历台郎相,迁尚书中郎,明帝永平中,官司隶校尉。于褒水东南凿石通水道,以利运溉。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琢石,颂其功德。

  • 吴詠

    【介绍】:宋潼川人,字叔永,号鹤林。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官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尝因火灾上书,言甚切至。又上疏言用人之道,及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等事。后以宝章阁学士知温州,措置赈饥

  • 刘之勃

    【生卒】:?—1644【介绍】:明陕西凤翔人,字安侯。崇祯七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曾疏陈节财六议与东厂三弊,皆为思宗所纳。十五年出按四川。十七年,张献忠破成都,被执死。

  • 李彝兴

    【生卒】:?-967本名彝殷,后避宋讳,改名。初代兄为定难军节度使,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宋初,一直保持割据状态。后晋天福年间曾挫败内部一次变乱。后周时曾被封西平王。(,参见《新五代史》)

  • 李侦

    唐玄宗孙,永王璘子,封莒国公。

  • 曹深

    【生卒】:1481—1509【介绍】:明徽州府歙县人,字文渊。正德三年进士。以上疏请正刘瑾专权之罪,罚跪午门达五日。授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以照料染疫之友,亦染疾而卒。

  • 北齐文襄帝

    【介绍】:见高澄。

  • 张协

    字景阳,张载弟。初辟公府掾,转秘书郎、征北大将军从事中郎,至中书侍郎。永嘉中,辞官归里,死于家中。少有俊才,与张载齐名,著有《七命》等。【介绍】:西晋安平人,字景阳。张载弟。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

  • 文泰

    【介绍】:元僧。雪庭高足。性颖悟,笃好宗乘。从少师游,未几即悟。住少室,开堂少林祖刹。

  • 陈时夏妻田氏

    长乐(今属福建)人。读书知大义,以孝侍奉婆母。丈夫卒后,督教诸子读书。曾自述与丈夫论学言论,成《敬和堂笔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