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杜牧

杜牧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同年又应制举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不到半年,出为江西、宣歙幕府从事,又为淮南节度掌书记。大和九年(835),奉召入京为监察御史,不久,分司东都(洛阳)。后因往扬州看望患眼疾之弟杜,告假百日,依例去官,遂应宣歙观察使之辟为幕僚。开成四年(839),赴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自武宗会昌二年(842)起,出任黄州、池州、睦州诸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内擢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大中四年(850),转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五年(851),内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六年(852),迁中书舍人。十一月,病卒。

杜牧少承家学,有济世之志,自谓对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势,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均所究心。他生于晚唐衰世,认为当时威胁国家治安的重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藩镇,二是边患。河北三镇长期割据跋扈,反抗中央;自安史乱后,吐蕃统治者侵占河西陇右,其势力东达邠(今陕西彬县)、陇(今陕西陇县)诸州,距长安不过五百里,威胁唐朝政府(曾一度侵入长安)。杜牧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河陇,巩固边防,使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用兵。因此,杜牧很注重兵事,认为有志用世的士大夫都应当知兵。他深研兵法,注《孙子》十三篇,并撰写《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诸文,阐论国家应如何加强兵备以及削平藩镇的用兵方略。当武宗会昌中,回鹘乌介可汗侵扰北边时,宰相李德裕调兵抵御,杜牧曾上书条陈用兵之策,李德裕采用其言。他虽胸怀大志,而仕途坎坷。因为当时牛李党争剧烈,仕宦者的升沉往往牵扯进党争恩怨之中。杜家与李家本是世交,但是杜牧性情刚直,倜傥不羁,故为位高权重而又重视士族礼法的李德裕所不喜;又因为杜牧曾受到牛僧孺之知遇,李德裕可能以为杜牧是牛党,所以在李德裕执政的数年之中,杜牧一直在地方上为刺史,直到宣宗大中时,才入为京官,升至中书舍人清要之职,不久便去世。唐朝士大夫多有声色之好。杜牧是贵公子,负倜傥不羁之才,而仕途坎坷,不能施展抱负,故有时不免纵情于轻歌曼舞之中,于是流传一些“风流韵事”,后之好事者或加以附会,以致有传闻不实之处。

杜牧虽有忧国忧民之心,济世经邦之志,但因未能施展(只能在任地方官时作一些有益于人民之事),只得借文学作品以发抒其怀抱。他兼工诗文,而诗之造诣尤为杰出。唐代为诗歌盛世,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杜牧生于晚唐,他虽景仰李、杜、韩、柳诸大家,但却不肯因袭前人,而是要自辟新径。他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就是杜牧作诗的态度。所谓“奇丽”,大概指的是李贺的诗风;所谓“习俗”,大概是指元稹白居易风靡一时之“元和体”;所谓“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者,即是不趋附时尚,不因袭古人,而自立规摹。杜牧兼工古今体诗,七律、七绝尤胜。晚唐诗风渐靡,很少有善作长篇古诗者,而杜牧独能之。如《感怀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张好好诗》、《杜秋娘》诗等长篇五古,或发抒忧国忧民之怀,或叙写曲折情事,都能做到气格紧健,句法瘦劲。杜牧的七律诗,“雄姿英发”(刘熙载评语,见《艺概》),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风神流美之致,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把两种相反的风格结合起来。如《早雁》、《洛阳长句》、《题宣州开元寺》、《酬张祜处士见寄》、《九日齐山登高》等,都是代表作。杜牧作七绝,尤为擅长。杨慎认为,杜牧的七言绝句可与王昌龄李白刘禹锡相比美(《唐音癸签》卷一〇引)。如《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初冬夜饮》、《念昔游》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作。这些绝句诗之言情写景,大都浑融精炼、音节响亮,于风神摇曳中透露出一种英爽气概。与杜牧同时的李商隐也擅长七律与七绝,他很尊重杜牧,曾赠诗云:“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表示了自愧不如之意。实际上,李商隐的诗,瑰丽深隐,寄兴幽微,也有其特长。如果比较一下,我们读李商隐的诗,如同吃带酒味的葡萄,含咀津液,令人心醉,而读杜牧的诗,则如啖哀梨,甘脆适口,使人神爽,二人可谓异曲同工。杜牧的古文,受韩愈文奇崛的影响,纵横奥衍,笔力矫健,曾为北宋古文大家欧阳修所激赏(费衮《梁谿漫志》卷六“唐藩镇传序”);文章内容多关于国计民生,有较高的思想性与史料价值。杜牧作辞赋不多,而《阿房宫赋》很有名,是借揭露秦始皇以讽刺唐敬宗之好治宫室。他也偶尔填词,有《八六子》一首。还工于书法,所书《张好好诗》,流传至今(藏于故宫博物院),潇洒俊逸,深得六朝人风韵。清代学者对杜牧的文学业绩曾作出很高的评价。全祖望《杜牧之论》曰:“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辞,感时愤世,殆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鲒琦亭集外编》卷三七)洪亮吉亦云:“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杜牧卒后,外甥裴延翰编次其诗文为二十卷,共四百五十首,名《樊川文集》。这些作品当然都是最可靠的。北宋人又搜集遗佚,编次为《樊川外集》与《樊川别集》,因为鉴别不精,混入一些他人之作。清人冯集梧作《樊川诗集注》,为读杜牧诗者提供方便。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缪钺著《杜牧年谱》、《杜牧传》,可供参考。

【生卒】:803—852

【介绍】: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以祖居长安樊川,世称“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旋应沈传师辟为江西、宣州幕吏。继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时称“杜书记”。入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又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位终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因中书尝称紫微,故又称“杜紫微”。新、旧《唐书》有传。杜牧是晚唐的重要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古体诗多以政治、社会生活为题材,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富有独创性。尤其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给人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怀古咏史诗,不拘一格,千变万化。他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为别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清人刘熙载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艺概·诗概》)有《樊川文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为8卷,共520余首,但颇多伪篇。

冯海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本书以简明流畅的语言介绍了杜牧的生平家世、仕宦交游、政治态度、文学主张、诗歌和散文创作等,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猜你喜欢

  • 崔轩

    【介绍】:唐代诗人。字鸣冈,一作鸣岚或鸣山。生卒年、籍贯不详。武宗时人。会昌三年(843)进士及第。该年主考王起为三知贡举,有诗酬和友人贺诗。崔轩等从而和之。《全唐诗》仅存此诗。事迹见《唐摭言》卷三。

  • 李沄

    【介绍】:见李璬。

  • 牛仙客

    【生卒】:675—742【介绍】:唐代文学家。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初为县吏,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玄宗开元初,任河西节度判官,稍迁太仆少卿,知节度留后事。开元十六年(728),任河西节度使,二十四

  • 远别离二首

    【介绍】:令狐楚作。此二首均为描写思妇之作。第一首写闺中少妇对景怀人,第二首写思妇盛装之后,又恐被人问及丈夫而惹起相思,遂取消出游计划。两首诗语词华赡,刻画思妇心理精细微妙,如同两幅工笔重彩的仕女图。

  • 归冲之

    【介绍】:见归登。

  • 萧钧

    【介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曾任太子中舍人,佐太子承乾,太子废,免为民。后起复,累官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率更令等,甚受房玄龄、魏徵重视。《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诗1首。

  • 古今禅藻集

    总集。二十八卷。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四库全书总目》云:“此书所录皆释子之作,而不必其有关于佛理。曰禅藻者,犹曰僧诗云尔。”卷二为唐五言古诗,卷三为唐七言古诗,卷四为唐五言律诗,卷五为唐七言律诗,卷六

  • 侯道华

    【生卒】:818—851【介绍】:芮城(今属山西)人。河中府中条山阳道静院道士。大中五年(851)五月,食丹药,留诗1首而卒。诏赐其院为升仙院。《全唐诗》存诗1首。

  • 扪虱

    摸虱子,捉虱子。形容人无拘无束,放达从容。典出《初学记》卷五引北魏崔鸿《前燕录》:“王猛隐华山,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说当代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之二:“披云睹青天

  • 保见

    做担保和见证之人。拾得《诗》之十三:“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