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均取乡人强谨者充任。邻、里、党三长的职责是稽察户口、管理属民,征发租调力役。国家对三长有免除征戍的优待。邻长可免役一人,里长可免二人,党长可免三人。三长若任职三年,未有过错,则晋升一级。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均取乡人强谨者充任。邻、里、党三长的职责是稽察户口、管理属民,征发租调力役。国家对三长有免除征戍的优待。邻长可免役一人,里长可免二人,党长可免三人。三长若任职三年,未有过错,则晋升一级。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浙江湖州富户庄廷刊刻了朱国桢编写的《明史》,又请人增添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事,其中有被清政府认为诋毁满洲的文句, 为人告发。清政府把已死
五代时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期间(公元951年—954年)进行的改革。唐末、五代之际,武将悍夫把持朝政,统治暴虐,兵变屡兴,战争频仍,刑法苛酷,赋役繁重。辽军不断南侵,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郭威出身贫寒,了解
西晋流民起义。晋室“八王之乱”期间,关中部分流民到宛城(今河南南阳)一带就食,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晋将山简、杜蕤,派兵押送流民返回关中。流民被逼无奈,王如率众举行起义。起义群众打败山简和杜蕤,攻占
朝代名,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淝水战后,鲜卑族拓跋部酋长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纠合旧部,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集会,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曰魏
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居住在广州香山澳,结交明朝士大夫和官吏,传播天主教。后买通宦官马堂,于万历二十九年进京朝见明神宗,献上自鸣钟、万国图等方物,取得了在北京留居、
见“湖北纺织四局”。
中国第一个争取男女平权的爱国妇女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日女学生胡彬夏、林宗素等听到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祖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在北京召开共爱特别会,含泪进行演说,决议要从军北征。她们哭诉: “
官署名。秦、西汉有侍中之名,但无寺省之设。东汉始设侍中寺,晋称门下省,为皇帝侍从机构,以备顾问。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权力愈重。隋唐时,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成为中央政权的核心
太子李重俊率兵诛武三思事件。中宗复位之后,韦后私通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将其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次子武崇训,相互勾结,左右朝政,排斥打击废武复唐的功臣张柬之等。韦后因太子李重俊非其所生,欲废之。武三思、
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深感湘、淮军已不足恃,决定筹练新式军队。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派胡燏棻于天津小站募集五千人,分编为十营,以西法进行训练,称定武军,是为清政府编练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