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

蒙元时期的西北宗藩国,十三世纪中叶为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即已攻占波斯东部呼罗珊诸城。公元1231年窝阔台又遣大将搠里蛮西征,攻灭花剌子模算端(意为国王,今译为苏丹) 札阑丁,征服并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公元1252年旭烈兀奉大汗蒙哥之命再次统兵西征。公元1256年攻灭木剌夷国(位于今伊朗马赞德兰省)。公元1258年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1259年进军叙利亚。次年春,旭烈兀闻知蒙哥死讯,于是留部分兵力继续征进,而自率余军返回波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期间,旭烈兀拥护忽必烈,忽必烈遂将阿姆河以西地区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形成了伊利汗国(旭烈兀及其后继者自称伊利汗。伊利,突厥语,意为“从属”)。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都城始为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后曾迁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孙丹尼牙(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十四世纪中叶以后,伊利汗国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而趋于瓦解。十四世纪末,兀洼思汗建立的札剌亦儿朝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伊利汗国的统治遂告结束。

猜你喜欢

  • 中俄会约

    见“旅大租地条约”。

  • 邗沟

    古运河名。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夺中原霸权,为沟通江淮间水道,于公元前486年修筑了邗城(令江苏扬州),然后由此掘深沟,南引长江水,向北穿过今江苏高邮西,东北折入古射阳湖(在今江苏宝应附近),再西北

  • 盖吴起义

    北魏初期匈奴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关陇各族人民武装起义。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匈奴、羯、氐,羌、汉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九月, 盖吴

  • 义和团运动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以及秘密宗教白莲教。义和拳、梅花拳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相号召,设坛练拳

  • 官修史书

    唐代以前,史书全由私人编纂,朝廷虽设史官,但大多数管天文历法,并不一定修史。盛唐之时,一改过去旧习,由官方组织人力修史。太宗时期,设置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唐代官修史书六部,

  • 唐末藩镇兼并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失败后,唐王朝名存实亡,藩镇割据进入藩镇兼并时期。当时较强的藩镇势力有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南)、奉国节度使秦宗权(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山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 周弃降生

    周族始祖诞生的神话传说。据《诗经》等古文献记载,周族始祖为有邰氏(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之女姜源踩巨人足迹后怀孕而生,一度被认为不祥而被抛弃,故名为弃。长成后善于种植各种农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农官,

  • 麟德之变

    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唐高宗欲废武后之事。参见“武周代唐”。

  • 钦廉防城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广东钦州三那(那桑、那黎、那彭)地方群众组成以刘思裕为首的万人会,反对清政府增收糖捐,由请愿发展为武装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 刘思裕牺牲,群情激

  • 瓦岗军起义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前期为翟让,后期为李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起义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原东郡(今河南浚县南)法曹翟让也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