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北、南面官制

北、南面官制

辽代中央设置的两套官制系统。辽建国后,为适应北方游牧族和南方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汉人、渤海人的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自太宗继位后,在中央统治机构中正式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实行“国制”,即契丹原有官制,掌北方游牧民族宫帐、部族、属国之军政事务。因其衙署(牙帐)设在皇帝宫帐北面(即左面)而得名。其设官有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五个系统。另有某宫提辖司和某宫群牧司等机构。为辽国统治权力的重心所在,均由契丹贵族主持,而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南面官则是在契丹封建化过程中,杂采唐宋之制而逐渐设置的。其设官主要有南面朝官、南面宫官、汉人行宫都部署院及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等四个系统,统掌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政。以其衙署设于皇帝宫帐南面 (即右面)而得名。主要任用汉人,而杂以契丹贵族。因北面官操纵辽朝军国大政,故南面官多职简权轻,或有其名而无其实。但北、南面官的设置对当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仍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 乙未广州之役

    兴中会发动的第一次反清起义。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孙中山立兴中会总部于香港,并与陆皓东、杨衢云等人策划于10月26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广州发动起义,旗帜是青天白日旗,以“除暴安良”为口号,

  • 田氏代齐

    春秋末年,齐国田氏代替姜齐政权的事件。春秋初年,陈国的公子完逃到齐国,任工正,称田氏。春秋末年齐景公时,公室剥夺民众生产物的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归民众维持生活;对不少民众施行刖刑,以致国家众多的市

  • 猛安谋克

    我国历史上女真族采用的一种兵民结合、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本为单纯生产性的原始狩猎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户长)。后随军事部落联盟形成及其与外部关系的

  • 基隆之战

    中法战争中基隆军民抗击法军的战斗。1884年8月4日(光绪十年六月十四日)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舰进犯基隆,要挟守军交出防御工事,妄图据以夺取台北作为“担保品”,逼清政府投降,并夺取基隆煤矿以供军需,

  • 濮议

    宋英宗本为濮安懿王允让之子。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英宗谋追隆其已故生父,遂令群臣议定濮王允让应奉典礼。司马光、王珪认为,英宗既已为仁宗子嗣,继其皇位,便不能再顾及生父私亲。允让于仁宗为兄长,当称

  • 世卿世禄

    周代贵族世袭垄断各种权力的政治制度。其表现为:天子或诸侯下的贵族,世袭地享有卿大夫的政治地位,执掌政权,并且相应世袭地领有天子或诸侯赏赐给他们的采邑作为俸禄。世卿世禄制自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西周金文常

  • 窃符救赵

    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请如姬窃取兵符,假托魏王令夺取将军晋鄙军救赵之史实。秦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后,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又派王陵率兵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第二年,王陵数战

  • 武丁征伐多方

    商代和西周初年的古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把王畿周围的异姓部族称作“方”。因其数众多,总称“多方”。武丁时期,与商敌对的方国主要有土方、邛方、鬼方、羌方等,他们大都位于商的西北面,其中土方和邛方还经常

  • 禹铸九鼎

    传说禹在划定九州的同时,利用九州的贡金所铸造的九个大鼎,以象征自己对九州的统治权力。

  • 河州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武胜城(今甘肃临洮)战役后,宋王韶乘胜率军攻占吐蕃首领木征所据之河州(今甘肃临夏)。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九月,木征依恃西夏援助,复据河州,不久又被宋军夺回。熙宁七年四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