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吴淞之战

吴淞之战

***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吴淞位于黄浦江、长江汇流入海处,扼江海咽喉,筑有东西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驻守西炮台,参将崔吉瑞等驻守东炮台。1842年6月16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英军进攻吴淞。两江总督牛鉴企图求和,陈化成力主抗战,并要牛鉴率三千人守宝山以为后援,陈下令开炮,击沉、击伤英舰各两艘,溺敌二百余人。英军收买汉奸作向导,分兵绕至炮台后侧小沙岸登陆,恰遇牛鉴仪从张扬从宝山前往吴淞炮台,即开炮轰击,牛鉴狼狈逃跑。英军乘机从正面登陆,西炮台腹背受敌,陈化成不幸中炮牺牲,所部八十余人全部壮烈捐躯,炮台失陷。东炮台守军溃散,英军遂侵占宝山、上海。

猜你喜欢

  • 也里可温

    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传教士的通称。基督教的聂思脱里一派,唐初即传入中国,称大秦景教。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后,景教亦同时被禁。至辽金时期,该教才又在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中盛传开来。蒙古几次西征,

  • 逢泽之会

    战国中期的重要会盟之一。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于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开会,并驱逼十二位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魏惠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荥阳大会

    明末农民战争中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冬,农民军冲破明军包围,从陕西进入河南。崇祯七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任洪承畴为兵部尚书, 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谋于六个月内消

  • 东林党

    明代后期的一个政治派别。神宗后期,政治腐败,朝中党派林立,互相纷争。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原籍,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讲学于东林书院。一批抱道忤

  • 郝经使宋

    元初郝经奉命使宋议和之事。郝经字伯常,元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家世业儒。蒙哥汗时入忽必烈幕府, 深受信用。后随忽必烈南下征宋。公元1259年,蒙古军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丞相贾似道私下请和,

  • 兵农合一

    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的产物。西魏始行府兵制之初,府兵自相督率,不入民籍,兵士只习作战,不务生产, 别无赋役,所用甲槊戈弩等也全由官府配给,兵农处于分离状态。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军

  • 李文成、林清起义

    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年间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李文成、林清是天理教领袖,他们约定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发动起义,并由河南派人支援河北,进攻北

  • 呼韩邪朝汉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混战后,形成了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拥兵争雄的局面。呼韩邪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不事则危亡”的建议,力排众议,归附汉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亲至长安朝拜汉宣帝。汉

  • 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见“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