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冬颁布。1860年(咸丰十年)重刻刊行。其基本精神为“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其内容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关于土地分配制度,规定不论男女,计口分田,十六岁以上分整份,十五岁以下减半;按产量高低田分九等,亩产一千二百斤者为上上田,依次亩产每减一百斤田降一等,最低至亩产四百斤为下下田,好坏田配搭分配;田之耕种不分畛域,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关于生产,规定农副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各家除力农而外,还要种桑,养蚕,纺织,养五只母鸡,二头母猪; “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 农隙治事”。关于产品分配,规定除留口粮外,其余一切农副产品皆归国库;有“婚娶弥月喜事”,由国库按定例发给钱、谷, “通天下皆一式”,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社会组织方面,规定仿照太平军的编制系统编组民户,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设一军,其下逐级分师、旅、卒、两、伍。“两”为基本管理单位,每二十五家为一两,设礼拜堂和国库各一,由两司马总管生产、分配、行政、司法、军事训练、宗教活动和礼俗等一切事务;实行劳武结合,一般每家出一伍卒,有警时由首领统带杀敌,平时则由首领督率务农。政治体制方面,规定生死予夺黜陟大事,由下至上逐级呈报,最后由军师上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关于官、民之保荐举发与升黜赏罚制度,规定以遵条命及力农者为贤为良,或举或赏,违条命及惰农者为恶为顽,或诛或罚,每年保举贤良一次,以补诸官之缺;官以遵条命政令、尽忠报国者为忠,逆条命政令及受贿弄弊者为奸,三年一行升贬,对有重大功过者,可不拘年限随时保升奏贬;对事保升奏贬者,符实有赏,虚枉处罚。此外,对诉讼、教务活动等项也作了具体规定。从该文件的主旨方面看,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符合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把中国封建时期农民阶级的平均平等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但它要求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产,这又反映了封建小私有者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没有也不可能实际推行。该文件中其他某些方面(例如社会组织体制方面)的某些规定, 或有实行。

猜你喜欢

  • 扬州十日

    清军攻占扬州后血洗扬州事件。参见“史可法抗清”。

  • 钟人杰起义

    清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1842年初(道光二十一年底),湖北崇阳人钟人杰因领导矿工争取采煤权利,遭受崇阳知县通缉,遂与陈宝铭、汪敦族等人组织天地会众二、三千人发动起义。1842年2月2日(道光二十

  • 商鞅变法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商鞅将魏国李悝的《法经》带到秦国,改法为律,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一说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令民五家为伍,

  • 张昌起义

    西晋荆州蛮汉各族人民起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江夏郡(治今湖北云梦)夏收在望,地方官吏迫害前来就食的流民,义阳(今河南新野南)蛮族人张昌遂率领民众在安陆县石岩山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打败太守弓钦的

  • 计口授田

    北魏初年一种以人口为依据分配土地的办法。鲜卑族拓跋部在拓跋珪平定中原前,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部落。拓跋珪平定中原后,开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及其周围分土定居。拓跋氏统治者又从中原地区及当时的蒙古草

  • 厉王弭谤

    周厉王实行专利,并且暴虐奢侈,国人十分不满,纷纷议论,加以谴责。大臣召穆公警告厉王说: “民不堪命矣!”周厉王为了压制舆论,召来卫国的巫者监视国人的言论,发现议论者,则加杀戮。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

  • 移宫案

    明末“三案”之一。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光宗死,熹宗当立,抚养他的李选侍,与郑贵妃有密切往来,想利用熹宗年幼,把持政权,进住乾清宫,意在垂帘窃权。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上疏请李选侍移宫,离开太子

  • 庆历党争

    宋仁宗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具有革新思想的范仲淹等曾因上书言时政之弊,忤宰相吕夷简,被指为朋党,遭到贬黜,朝论大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朋党之议暂息,范仲淹出任

  • 中法越南边境通商章程

    又称《滇粤陆路通商章程》或《天津协定》,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1886年4月25日(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由法国驻华公使戈可当和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天津签订,共十九款。主

  • 李渊克长安

    李渊太原起兵之后,挥师南下,克霍邑(今山西霍县)、平临汾(今山西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围河东(今山西永济)不克,乃渡黄河西向,直取关中。渡河之后,李渊派李建成、刘文静将数万人屯永丰仓,守潼关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