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

北宋末年两浙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徽宗时,统治阶级奢靡无度,横征暴敛,加以辽、夏岁币贡输及“花石纲”的骚扰,致使江浙劳动人民生活陷入绝境。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又名方十三)遂利用秘密流行于当地的摩尼教组织贫苦农民和“私贩茶盐之人”数万,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秋,在县境帮源峒誓师,以“诛朱勔”为号召,发动起义。腊自称“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百官将帅,建立政权。十二月,首战息坑(今浙江淳安境)告捷,继取县城。后分兵连续攻克睦(今浙江建德梅城)、歙(今安徽歙县)、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衢县)、处 (今浙江丽水)、杭(今浙江杭州)等六州六十余县。并一度攻至秀州(今浙江嘉兴)、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区,队伍迅速发展到近百万人。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教徒朱言、吴邦在兰溪(今浙江兰溪), 仇道人(裘日新)在剡县(今浙江嵊县),陈十四在方岩山(今浙江温岭县境),吕师囊在台州仙居(浙江今县),石生在苏州(今江苏苏州),陆行儿在归安(今浙江湖州),霍成富、陈箍桶在处州,也各树起方腊义旗。宣和三年正月,宋朝一面下令撤销应奉局、“花石纲”,罢黜朱勔等人,一面派童贯率秦晋番汉大军十五万渡江镇压。二月,起义军二十万人撤出杭州。四月,退守帮源源峒,与官军激战,七万义军壮烈牺牲。方腊被俘, 就义于开封。其他各支起义军在吕师囊等人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至宣和四年三月也被镇压下去。

猜你喜欢

  • 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景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削藩”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对。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 世袭领兵制

    孙吴政权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利益,允许将领握有私兵,并且还不断将士兵赐给将领,以换取支持。诸将领皆世袭,父死子代,兄死弟代。士兵与将领具有特殊隶属关系。士兵视将领为主人,将领视士兵为私属。故在孙吴,将领

  • 两河山水寨

    北宋南宋之际河北(治今河北大名)、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两路民间抗金义军据点的统称。以农民为主力,并有宋朝部分将士官吏参加。多占据太行山、黄河等有利地形,构筑寨栅,组织抗金武装。最盛时总人数达百万以上,

  • 贞祐和议

    金宣宗时与蒙古达成的一次和议。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南下,掳掠华北广大地区,再次进逼中都(今北京)。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八月,权右副元帅胡沙虎发动政变,卫绍王被杀。胡

  • 泓水之战

    春秋时期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企图充当霸主,与楚国发生冲突。公元前638年,宋进攻倒向楚国的郑国,楚伐宋以救郑,两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已排好阵势,楚军正在渡河,宋将目夷对

  • 存邢救卫

    齐桓公为争做霸主对邢、卫两个华夏国家的救援。春秋初年,北方赤狄部落大举进攻中原华夏国家,曾一度大败邢国(今河北邢台),并攻破卫国国都(今河南淇县)。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为使邢、卫安全有

  •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传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互相谦让,不受君位,被视为贤人。后听说周文王尊重贤才,相随投奔到周。周武王伐商,二人认为周以臣犯君,不义,乃于周武王军前叩马而谏,未被采纳。武王

  • 销兵

    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起义,维护其统治而销熔民间兵器的措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令“收天下兵, 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金人即铜人。据《三辅旧事》称: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一说各重三十

  • 三十六家海内名士案

    见“刘思礼案”。

  • 黄肖养起义

    明代中期广东农民起义。黄肖养,广州府南海(今广东南海)人,被明朝政府以盗贼名义关在广州监狱。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他领导囚徒数百人越狱,并得到狱外同伴的支持,举行起义。击溃明朝镇守广东的安乡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