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郡国制

郡国制

汉初地方行政组织。汉初刘邦错误地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秦朝未封子弟为辅佐,故二世而亡。刘邦在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存的形势。郡直隶中央政府,王国则由诸侯王统治,实际上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规定,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朝廷任免,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武帝时又实行推恩令,分裂诸王国,并实行左官律和附益法,降低王国官吏的地位。从此, “诸侯惟得衣食租税”,王国名存实亡。南北朝时,仍行郡国并置的制度,但王国的相和内史均由朝廷任免,至隋始废国存郡。

猜你喜欢

  • 江南大营

    1853年3月(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向荣率军约一万七千人尾随而至,先扎营于城东二十里之沙子岗,旋进移孝陵卫,是为江南大营。与扎在扬州的清军江北大营遥相呼应,攻夺天京外围据点,围困和攻打天京,

  • 科差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

  • 台湾抗英斗争

    第一次***战争中,英军多次进犯台湾。清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召募乡勇,协同守军严阵以待。1840年10月(道光二十年九月)英舰窜抵鹿耳门外洋,被台湾水师击退。1841年9月30日(道光二十一年八月

  • 楚王刘英之狱

    汉明帝时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英,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由楚公进爵为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年喜好黄老之学,学为浮屠。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有人告发刘英结交方士,作符

  • 厉王专利

    周厉王统治期间,贪婪暴戾,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利用谋生,借以盘剥人民。这种作法是违背周族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之利的古老典章制度的,因而《国语·周语》又说“厉始革典”

  • 召陵之盟

    齐桓公纠集众诸侯与楚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订立的盟约。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在讨伐楚国附庸蔡取得胜利之后,乘势进军楚境,讨伐楚国,责问楚国不向周王进贡

  • 李辅国政变

    宦官李辅国在安史叛乱、玄宗入蜀时,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自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更名静忠为辅国,奏章军符皆由其掌管。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死,肃宗病重,乃命太子李豫监国。

  • 上林三官

    官署名。又称水衡三官。因设于由水衡都尉掌管的上林苑中而得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废三铢钱、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此时上林三官是少府的下属机构。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后,上林三官划归

  • 魏(李密)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建立的政权。参见“瓦岗军起义”。

  • 提举常平司

    又称仓司、庾司。宋代诸路掌管常平仓等事务的官署。神宗熙宁(公元1068年-1077年)初,先于河北、陕西置提举常平官,旋即推广于各路遍置。哲宗继位后一度罢置,并其事于提点刑狱司。绍圣(公元10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