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山水考
三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九州山水考》将《禹贡》篇所涉及到的山水等加以分类,并以类相从。共分山四十三座,其中正导的二十七座,杂见的十六座;水四十二条,其中正导的九条,杂见的三十三条;又附泽九个,原隰十个。其水道,皆首标其名,所合诸水则旁行斜贯,以线相连,以明其会通源委,有如图表,惟以示意,与地图之式迥异。其考语则多论时事,援引明代诸人之说以及水利、海运等情况,以相佐证。考其书非专为解经,意在有助于现实之应用。今有清康熙间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三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九州山水考》将《禹贡》篇所涉及到的山水等加以分类,并以类相从。共分山四十三座,其中正导的二十七座,杂见的十六座;水四十二条,其中正导的九条,杂见的三十三条;又附泽九个,原隰十个。其水道,皆首标其名,所合诸水则旁行斜贯,以线相连,以明其会通源委,有如图表,惟以示意,与地图之式迥异。其考语则多论时事,援引明代诸人之说以及水利、海运等情况,以相佐证。考其书非专为解经,意在有助于现实之应用。今有清康熙间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见《仁端录》。
一卷。明何瑭(生卒年不详)撰。何瑭号柏斋,怀庆(今河南沁阳)人,宏治十五年(1503)进士,官至南京副都御史,谥文定。此书为何氏研读《素问》、《玉机微义》二书,心有所得,故著此书。共二十二篇,其主旨为
见《孙子书校解引类》。
十卷。北魏贾思勰(生卒年不详)撰。贾思勰,益都(今山东益都县)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贾思勰致力农学,悉心研讨古文献中有关农事的记载,并身体力行踏访农夫,观察、实验,集丰富的农
又名《寄圃老人自记年谱》。一卷。清孙玉庭(1753-1834)自述。玉庭字佳树,号寄圃,山东济宁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检讨,河东兵备道,广西盐法道,广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广东、
六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此篇乃士祯解官刑部尚书归乡撰成《香祖笔记》后,又博采所见所闻,撰著而成。因其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所撰无固定体例,不分顺序层次,属杂录之类,故命名《古夫于亭杂录》。
无卷数。明钟惺(1574-1624)撰。钟惺,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他和谭元春为竟陵派的创始者,在文学创作中主张“抒写性灵”,反对模拟古人,和公安派有共同
二十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邦奇字汝节、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是书首取《律吕新书》为之直解,凡二卷。前有邦奇自序,后有卫淮序。第三卷以下乃为邦奇所自著。其于律吕之原,较明人所得为密
一卷。清郑文焯编。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陂、权间、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八旗汉军正白旗,光绪年间举人,官内阁中书。性喜藏书,自将搜集所得清人著述未刊稿本编为是目,又名
三卷。《附录》一卷。元陈孚(1240-1303)撰。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历官台州路总管府治中、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中《观光稿》一卷,为至元中署上察书院山长时作;《交州稿》一卷,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