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族考

九族考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道光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俞樾精《公羊》学,成《经说》十六卷,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上海求志等书院,主杭州诂经精舍,经学大师章太炎即出其门下。著述五百余卷:《春在堂全书》、《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俞楼杂纂》等。此书即为《俞楼杂纂》的第九种。按:“九族”的含义,《尚书》古文家说与今文家说各不同,古文家称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共九族;今文家则认为九族是父亲四族、母亲三族、妻家二族。今文家立说是根据异姓有服丧之礼。汉代两大儒宗郑玄主古文家说法、许慎主今文家说。至唐代孔颖达撰《左传正义》则申述许说而驳斥郑注。俞樾则也认为今文家有道理,从许而不从郑。然而俞樾论证比孔疏更为精密。今文家九族:父族四种即:五属之内为一族。父亲的已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为一族、自己已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为一族、自己的儿子及子女为一族。母族三种即:母亲的父姓一族、母亲的母姓一族、母亲的已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为一族。妻族两种即: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俞樾则认为:天生万物只能有一个本源,因此人只从父为姓,不从母为姓。九族以母之父姓为族又以母亲的母姓为族,以妻家父姓为族又以妻家母姓为族,这样是“教天下二本。”俞樾认为:有父亲一族那么自家的兄弟姐妹都包括在内,有母亲的父母之族那么母亲的兄弟姐妹都包括其中。因此俞樾修正今文家之说而论定九族为:以高祖之族、曾祖之族、祖之族、父之族为父族四类,母亲的曾祖之族、母亲祖父之族、母亲的父亲之族为母族三类,以妻之祖父族、妻之父族为妻族二类。俞樾之说自出新意,缺少证据,但条理井然可备一说。存《俞楼杂纂》本。

猜你喜欢

  • 藤花亭曲话

    五卷。清梁廷楠(详见《江梅梦》)撰。此书为关于元、明、清杂剧和传奇以及声律的论著。大体上是,卷一汇录古今人著作名目,只标其目,非关曲话,而其目只依据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载黄文旸《曲海目》,未加考核,沿

  • 运渎桥道小志

    一卷。清陈作霖撰。陈作霖,字伯雨,江宁(今南京)人。世居讲堂大街,后移红土桥。皆与玉带河为遗。河即古之运渎也。《运渎桥道小志》光绪原刻本。以水为经,以桥为纬。虽纵横仅十里,而里巷旧闻,先辈懿行,人情风

  • 伊尹书

    一卷。传说商伊尹(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生卒年不详)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清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道光进士,官至陇州知州,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收佚书五百九十四种。其中道家类有:《伊尹书》

  • 寒松阁诗

    二十卷。清张鸣珂(1829-1909)撰。张鸣珂,字公束,又字玉珊,浙江嘉兴人。曾以县令需次江右,官至中丞。家世清门,妙年力学,又得韵甫黄氏为师。于省垣书局任职二十余年。著有《艺谈琐录》等。是编诗八卷

  • 除夕唱和诗

    一卷。明黄鲁曾辑。黄鲁曾字得之。江苏吴县人。生卒年未详。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著有《吴中往哲续记》、《南华合璧集》。此编集友朋唱和之作,凡二十二首,皆嘉靖二十九年(1550)岁除即事诗,初鲁曾友

  • 证山堂集

    八卷。清周斯盛(约1675年前后在世)撰。周斯盛,字屺公,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即墨知县,尝以事陷囹圄,出狱后,奔走燕、赵吴楚间,足迹半天下。著有《证山堂集》。此集共八

  •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

    见《尚论篇》。

  • 廓轩竹枝词

    一卷。清志锐(约1895前后在世)撰。志锐字公颖,号伯愚,满洲正红旗人,他搭拉氏,生卒年不详。光绪六年(1880)进士,由编修历官伊犁将军。甲午中日事起,上疏陈坚守策略万言,以侍郎奉命赴热河练兵,未逾

  • 书传会衷

    十卷。明曹学佺(详见《易经通论》)撰。是书前六卷题曰“书传会衷”,后四卷题曰“书传折衷”,而篇帙相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整齐划一,取其前题作为书名。其说多采自旧注,而取舍之间或有失当;间出己意,则

  • 中隐堂诗

    八卷。清方炳奎撰。方炳奎字月樵,皖江(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方炳奎少孤失学,偶弄翰墨,能诗文,存以见志。著有《中隐堂杂著》。《中隐堂诗》凡八卷,诗四百七十五首。卷一《钝吟草》古近体七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