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四十卷。明凌濛初(详见《初刻拍案惊奇》)编撰。白话短篇小说集,“二拍”的第二种。每卷一篇,第四十卷《宋公明闹元霄》为杂剧,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第二十三卷重复,故该书实有小说三十八篇。书成于《初刻》之后五年。作者于该书《小引》中说,《初刻》问世之后,“翼飞胫走”,书商“谋再试之”,作者觉得“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未及付之于墨,其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颇亦不少”,乃编成该书。体例内容与《初刻》概同,均为凌氏据其所闻见古今杂事编撰而成的拟话本。所演故事包括春秋一种,宋十四种,明十九种,时代不明四种。其中涉及诉讼的故事所占比重较大,多是奸骗盗杀传奇情节,展示了人情世态的丑恶,并揭露了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和昏庸断案。卷四《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写杨巡道为官贪财纳贿,罢官后在乡里私养盗匪,掳掠所得与之平分,为了吞没五百两银子的贿赂,竟杀害了张廪生主仆五命;卷二十七《伪汉裔夺妾山中,假将军还姝江上》写的同样是官盗相通的黑暗现实;卷二十《贾廉访赝行府牒,商功父阴摄江巡》引无名氏诗云:“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作者直接对官为贼进行了斥骂,十分大胆。至于揭露官吏勒索贪贿或主观断案屈杀人命的,就更为普遍(如卷一、卷十六、卷二十一、卷二十六、卷三十六)。诉讼故事中,卷十二《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内容比较特殊,故事中的朱熹并不曾受贿,只是出于私怨,便借权势诬陷太守唐仲友与***严蕊通奸,将严蕊严刑拷打。作者借朱熹这个道学宗师的卑劣行径,暴露了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学先生的虚伪卑鄙,曲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代压抑人性的反感。直接呼唤人性直率自由的是书中那些描写男女恋情的故事。基于真率的男女之欲,该书赞扬肯定权次卿那样不择手段追求爱情的举动(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也写了女扮男装自由与男子结交、私订终身的大胆小姐(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但作者又往往以训诫惩淫的面目出现,描写一些贪欲受惩的故事(如卷三十八),而且涉及男女关系的情节也多有秽亵的色情描写,加之杂陈书中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教和迷信果报观念等消极思想因素,内容比较复杂。艺术上,叙述故事用语通俗简练,人物刻划生动,情节曲折。该书与《初刻》合称“二拍”,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优秀之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明尚友堂刊本,四十卷,藏日本内阁文库。北京图书馆亦藏有尚友堂本,缺卷十三至卷三十。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王古鲁从日本抄回的本子出版。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内阁文库尚友堂本影印出版全本。1992年,海南出版社亦据尚友堂本排印出版全本,题《足本二刻拍案惊奇》。

猜你喜欢

  • 吴文端崇祀录

    一卷。撰者不详。清吴琠,山西沁州(今沁水)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端。该书即记文端崇祀事宜。现有康熙刊本。

  • 大学偶言

    一卷。清张文梵撰。张文梵字风林,又字树声,萧山(今浙江萧山县)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此书共有四十六条,虽名为《大学偶言》,却多处解说《中庸》,说《大学》者仅数条。书中以为朱子《

  • 倩影楼遗稿

    诗一卷。词一卷。清陆蒨(?-1853)撰。陆蒨,生卒年不详,字芝仙,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盐大使谢士俊之妻。后为谗言中伤,毁稿归返江苏老家,于咸丰三年(1853)殉难。此书有同治二年(1862)浙西程

  • 续金瓶梅

    十二卷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紫阳道人乃清丁耀亢别号。丁耀亢(1599-1670),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又署木鸡道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除该书外,还有《丁野鹤遗稿》、《天史》、《出劫纪略》

  • 读书漫笔

    十八卷。明方澜编撰。澜为福建莆田人,正德丁丑(1517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摘录自《汉书》至《唐书》等各家正史中有关字句,兼有训诂、评论等内容。《四库全书总目》载有清两淮马裕

  • 石头魂

    见《女仙外史》。

  • 别本孟子注

    二卷。清陈澧(1810-1882)撰。陈澧字兰甫,广东番禺人。著有《汉儒通义》、《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附《考正德清胡氏禹贡图》等。是本自题云:“矢志晚年,熟读《孟子》”,其

  • 叶天士眼科方

    见《叶氏眼科方》。

  • 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

    一卷。近代王国维(1877-1927)辑。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幼年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1898年入上海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

  • 重学浅说

    一卷。英国伟烈亚力(详见《几何原本》)口译,长洲王韬笔述。《重学浅说》一卷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重学原始,即简述重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后半部分为重学总论。这部分内容与艾约瑟、李善兰译本《重学》的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