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琐辨

仪礼琐辨

一卷。清常增撰。生卒年不详。江苏泰州(今江苏省中部)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聪慧过人,好学不倦,著有《一松楼文稿》、《竹叶山房外集》诸书。其传见于《续纂扬州府志文苑》,《艺文》有增所撰《仪礼琐辨》,就是此书。书的前面有常增作的自序,大义是:道光乙酉(1825年)二月,经过汤悔庵家,出示新刻《仪礼聚考》一编,携归披览,觉得不满意,急忙取出《仪礼注疏》、《仪礼经传通解》和吴中林《仪礼章句》这三本书,对其校正二十余条。次日,又与友人借来坊刻《仪礼》数种,对其略略地加以勘定,命名为《仪礼琐辨》。圣人之经,与天地并寿,不能妄加删减。今日帖括之业,近见汪氏《仪礼约编》,愈出愈陋,而且其名为“聚考”,察看其书,只是根据汪氏《约编》、《乡觉图》,都近似于今天所刻《仪礼精义》,颠倒更窜,抄以成帙,郑注贾疏并没有入目,怎么会有“聚考”?窃以童蒙束发授书,荒州偏邑,既然缺少贤师益友,道以正学,训诂毛郑贾礼之言,深以经术,英材变成俗士,本来已经十分可悲,加以此种书本一旦出现,后生茫无知识,很少有人不据为经传,必然导致承袭讹误,贻误匪浅,因此,不敢曲为之说。如杜颜之于左班,而献可替否,私下仿效吴缜之所为。首先有某叙《士冠礼》,大概是主者冠其子之礼至宿犹速也。前期以速之也辨,全部历举经文及注疏,对于《聚考》诸作,摘取其颠例,驳斥其妄陋。如指明戒宾为戒约,及爵色如今之天青各节,的确无可为解。(此本抄字,也有很多谬误,如误庶兄为庶儿之类。)是书附《元子四加解》一篇,则不只纠正《聚考》、《约编》之误,以为四加为王肃私定《家语》增窜者,因此指出邾隐公大丧问冠,义不可通。然而,《曾子问》经说,如果将冠子,而未到期日,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杂记》说,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虽然并非本人。这是因丧而冠子,古礼也有这种情况。是书又历引年岁证据,来证明王肃之伪定。但是,自南北朝以来,已经沿用四加之说,魏孝文曾经下诏申明,贾疏以后,迄于宋明,也很少听说有驳正者,这似乎不能因为一人而改变疏解相沿之说。又有拜脯非拜子辨,认为拜脯即拜子,似乎有独特解释。以适长子代父承祖,因此,其礼与众子不同。按:《仪礼·丧服》,母为长子斩衰,而子于父在则为母期,使于今代,而制定此礼,必将议为悖戾颠倒。然而,就尊重古礼俗而言,则拜子也不能看作大异。常氏是书,在立言发论方面,多不雅驯,但是,在论四加各节,则非研究已久者不能做到,确实无可厚非。是书有道光十六年刊本。

猜你喜欢

  • 龙潭山志

    八卷。清康阜撰。康阜,字筠储,湖南长沙人。龙潭山在长沙城北。麓山拱其前,如屏障。涝水从西来。左开大荡,曰苑垞,平畴交错,居人种荷最盛。右屈折盘旋绕山前,汇为浒渡,俗称水渡河。沃壤万顷,虹堤亘数十里。山

  • 长水日钞

    一卷。明陆树声(详见《汲古丛语》条)撰。此书为陆树声罢归家居以后之作也。书首有自序。序中称“自请谢归,年衰病积,追忆见闻,偶与心会,辄一操翰,汗漫成帖”,将平生所见所闻,随笔札记,成书一卷,近万余言。

  • 内方先生集

    十卷。明童承叙(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承叙字子兰,一字汉臣。湖广沔阳人。后始祖自沔徙居内方山下,因号内方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司业。集前有目录,卷一前半为

  •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

    三十二卷。清许梿等撰。许梿,字珊林,浙江海宁州人。道光进士。曾任山东平度州知州。是书卷一为名例,卷二为吏律职制、公式,户律户役,卷三为户律田宅、婚姻,卷四为户律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礼律祭祀、

  • 灵犀珮传奇

    二卷。明许自昌(1578-1623)撰。自昌字玄祐,号梅花墅。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屡试不第,后谒选授文华殿中书。此剧仅清无名氏《传奇汇考》著录,题为自昌作。此剧二卷,三十二出,演肖凤侣得二女为婚配事

  • 乐谱集解

    一卷。隋萧吉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萧吉字文休,梁武帝之兄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孙。其博学善思,精于阴阳算术,《隋书·艺术》有传,称其著有《金海相经要录》、《宅经》、《葬经》、《乐谱》等。《乐谱》即《乐谱集

  • 玉井山馆笔记

    一卷。清许宗衡(1811-1869)撰。许宗衡字海秋,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咸丰进士,官至起居注主事。著有《玉井山馆文略》。《玉井山馆笔记》是一部杂考之作,撰述内容有诗文、古乐、医术、茶饮等杂事

  • 脉表诊病论

    一卷。英国散特生(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化学卫生论》)译。此书主要论述脉表之用处、心等数种病之根源。此书以前,法国医士马利曾编制脉表,用来观察人身血脉清浊虚实诸象,故散特生著此书以明马利之

  • 古韵谱

    二卷。清王念孙撰。王氏生平见“广雅疏证”。是书见于罗振玉所辑《高邮王氏遗书》。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亦存王念孙古韵分部说。王氏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古韵谱》按所分二十一部,分别辑录《诗经》、《楚辞》

  • 汲古阁说文解字校记

    一卷。清张行孚撰。参见《说文发疑》。汲古阁所刊《说文解字》,有未改、已改两本。未改者为毛晋据宋本校刊之初刻本,已改者为其子毛扆刊于顺治癸巳之第五次剜改本。剜改本颇多误处,远不及初刻本之善。张氏自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