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约言

六书约言

①二卷。清吴善述(生卒年不详)撰。善述字澥城,浙江镇海人。是编于六书专以象形为经,以其他五书为纬,合许书九千余字,总分象天、象地、象人、象体、象事、象器、象植物、象动物八类;其属于各类之字,象天者五,象地者二十二,象人者三十二,象体者六十一,象事者五十八,象器者五十四,象植物者四十五,象动物者五十,总共三百二十六字;每字之下,各以其孳乳之字附之。统观全书,对于字形之孳乳,颇能贯串。文字虽分六书,而约言之只形声义三项。以声为系者有姚文田之《说文声系》,以义为归者有朱骏声之《说雅》,而以形为纲者则有此书与以上二书鼎足。《续修四库提要》曰:“其爬梳理董,则较姚朱二氏之作为尤难。循其条理,寻原究委,于文字之演进,纵不能贯彻一切,要亦可得十之八九。虽其所附合体字,不能确切不移;所参己意,不能遵守古训;其于全书大体之善,固无害也。”(冯汝玠)是书有光绪间刊本。② 二卷。近代金钺撰。金氏生平著述,见《说文提要校订》。是编分为八项,约而言之:一言《说文》部首及《说文》总义,二言六书义例,三言转注由某之误会,四言六书次第及名称,五言《说文》中之古籀,六言《说文》有大小字及提行本,七言字母,八言小学。其说得失参半,如于《说文》部首,谓“始‘一’终‘亥’,是许氏立题大旨,余则半谓中间条目,因便言之,若如《序卦》之不可移易则蔽”。于《说文》中之古籍,谓“《说文》以小篆为正文,而以古籀隶其下,其小篆之因仍古籀者即不再列;古籀、小篆之已经变易,而其同文之古籀,习见于当时之典籍者,即列古籀于小篆之下;其于当时典籍不曾习见之古籀,即不羼入。故《叙》虽述郡国亦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三代之古文,然其书中所列之古籀,则无见于某鼎某彝者。”以上所论,可谓有见。而于转注之误会,谓“曹仁虎之《转注古义考》,必即‘考’‘老’二字求之,张行孚之《说文发疑》所论转注,亦必即“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皆不免失之于泥”。此论则欠妥,有违于许氏之意。《续修四库提要》云:“是于六书仅能识其门径,而未能至于堂奥者。”(冯汝玠)是书有《许学四种》本。

猜你喜欢

  • 朝城县志

    十卷。清祖植桐修,赵昶等纂。祖植桐,辽东宁远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朝城县知县。考朝城县志,创修于明嘉靖时邑令周鲁。再修于万历时县令张泾。又五十余年后,邑人孟兆熊以个人之力重新纂辑邑乘。稿成,然未

  • 尹都尉

    见《尹都尉书》。

  • 榕村谱录合考

    二卷。清李清馥辑。清馥字根侯,福建安溪人,系李光地(详见《李文贞公年谱》之孙。此书系根据年谱、《榕村语录续编》、文集和其他的记载编成,事实较年谱为详。其记有关事迹及人物多能全其始末,颇便参考。此书有乾

  • 释疑论

    一卷。唐元行冲(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行冲为字,名澹,以字显,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弘光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新、旧《唐书》均有传。是书因张说驳奏其《类礼义疏》,使

  • 孝史类编

    十卷。清黄齐贤(生卒年不详)撰。黄齐贤字敬思,嘉兴(今浙江省)人。《孝史类编》是黄齐贤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前部分列孝经,次述历代帝王孝行,再次述历代孝子,各以事迹相似者归为一类记述,共二十二门,以孝为

  • 晁氏三先生集

    原为宋代黄汝嘉辑,是晁氏族姓类丛书,原收书四种八卷,有宋晁迥《昭德新编》三卷、晁迥《道院集要》三卷、宋晁冲之《具茨晁先生诗集》一卷、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一卷。至明代晁进重编。晁进字君石,号春陵,晁氏后

  • 正蒙集解

    九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该书解释张载的《正蒙》,粗具训释,无所发明。其《乾称》篇,因朱熹曾取《西铭》自为一书,故删除不载。此与陈澔注《礼记》删除《大学》、《中庸》相似,其解《参两》篇

  • 礼记附记

    六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潭溪,一号书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家境贫寒,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十四岁中举人,十九岁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学政

  • 尚书未定稿

    二卷。清茹敦和撰。茹敦和字逊来,浙江会稽人,生卒年不详。自从清初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以来,清代为东晋《古文尚书》争辩者很多。此书是专门为《孔传》而辨者,如本书云:“《艺文志》言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

  • 新刻一鸿简捷便览算法

    见《一鸿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