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咫学读经记略

咫学读经记略

一卷。清末杨澄鉴撰。澄鉴字伯衡,安徽省桐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多能自立新说,阐述经意于文字训诂之夕下。如推阐张惠言《易》合《周礼》之义,根据《易》家来征《周礼》。谓《礼记·月令》本于《吕氏春秋》,故多搀秦制入周制,书中迎春秋则言诸侯,而迎夏冬则不言诸侯,当时秦庄王、秦襄王时代之制,并非有缺文。谓《诗经·小雅·梦茨》所言“神保”,似为庙中木主。又据《尚书·康诰》蔡传驳《书》序,谓篇内称“朕其弟及寡兄勗”,又屡称文王,无一语及文王,定为康叔之封在武王之时。又谓郑玄笺《诗经》云平王作平定之王,齐侯作齐一之侯,后儒多以郑玄滥改前王谥法为疑,遂援《诗经·商颂》中颂成汤曰“元王”曰“武王”以证郑说,认为这种称谓,如同后世加徽号一样。此说虽似有理,但终嫌根据欠充分。他篇都能不蹈陈言,体现其好学深思特点,只是其论述有时太简略。《咫学读经记略》有光绪刊本。

猜你喜欢

  • 东里全集

    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做塾师多年。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成祖即位,入内阁典机务,历官至左谕德;成祖北巡,

  • 魏正始石经残字

    二卷(影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海宁陈乃乾影印,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书首录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一文,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颇为详备。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论述石经《尚书》首

  • 耄学斋晬语

    一卷。清代杨光仪(生卒年不详)撰。杨光仪字香吟,一字庸叟,天津人。此书为作者的心得札记,均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读过的书籍、所接触的人事而写成。全书文字简洁易懂,主要内容涉及修身处事方面的心得、格言、警语

  • 卧雪轩吟草

    四卷。清杭澄撰。杭澄,生卒年不详,字清之,又字筠圃,号定水老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编修杭世骏之妹,国学生赵万暻之妻。清代诗人。著述颇富。《卧雪轩吟草》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入嫏嬛别馆《国朝闺

  • 海门诗钞

    ① 十三卷。清李符清(1751-?)撰。李符清,字仲节,号载园。广东合浦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官开州知州。此集编年而不分体。首为翁方纲、法式善、洪亮吉、张问陶、赵希璜、宋湘、冯敏昌诸人题辞

  • 周官马融传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黄奭辑。黄奭另有子夏《易传》辑本,已著录。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官至议郎,博通经籍,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卢植皆出其门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 八刘唐人诗集

    八卷。清刘云份(生卒年不详)编纂。刘云份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人。此集为唐诗合集。共八卷。集前,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李翰照序。据称刘云份曾有《十三唐人诗》,又辑为此本。此集专选唐代诗人中刘姓八家之

  • 小亨集

    六卷。元杨宏道(1189-?)撰。宏道字叔能。淄川(今属山东)人。生于金末,哀宗至大元年(1308)尝监麟游酒税。后又仕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以诗负盛名。元好问为其集作序,称金南

  • 伊阙石刻图表

    二卷。清代关百益(生卒年不详)撰。《伊阙石刻图表》一书,是我国记载龙门石窟艺术之先声。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卷首附有伊阙著名石窟表,著名诸窟所占空间区域。然后,列举名称、位置并加以说明。图的部分,又分为

  • 五教法

    [孙]子曰:“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故曰五教:处国之教一,行行之教一,处军之[教一,处阵之教一,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一。处国之教奚如?曰……孝弟良,士无壹乎?虽能射不登车。是故善射者为左,善御者为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