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辨讹
六卷。清汪陞撰。汪陞字兰友,安徽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题曰辨讹,首列先儒之注,辨其合不合;其次论及当世流行的著名时文;再次论及诸选家评跋之语。凡说之讹者,以点标记;不讹者,以圈标记;谛当明快者,则以密圈标记。自序云“作文字必须帖切圣贤本旨,见制义有不当于兹者,博而索之书解,觉书解有不合于是者,反而求诸白文。”是书见理颇真,语言简净,但未能免俗。卷首有韩菼、沈朝初、耿世际、李天叙、胡绳圣、汪旴序及自序与凡例。该书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六卷。清汪陞撰。汪陞字兰友,安徽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题曰辨讹,首列先儒之注,辨其合不合;其次论及当世流行的著名时文;再次论及诸选家评跋之语。凡说之讹者,以点标记;不讹者,以圈标记;谛当明快者,则以密圈标记。自序云“作文字必须帖切圣贤本旨,见制义有不当于兹者,博而索之书解,觉书解有不合于是者,反而求诸白文。”是书见理颇真,语言简净,但未能免俗。卷首有韩菼、沈朝初、耿世际、李天叙、胡绳圣、汪旴序及自序与凡例。该书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①一卷。清李调元(1734-1820)辑。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直隶通水道。调元博学多文,藏书极富,凡经史百家,稗官杂说,都有撰述。又辑刊《函海》,至数百种。此书一卷
一卷。清范士增撰。此卷以《尚书》中的文字来解释其中别处经文,较好地把握了《尚书》全书的含义,其所解释之者,意义都很贴切,在清人《尚书》研究中独辟蹊径。如范士增以“罔有攸赦”来解释“怙终贼刑”;以“元后
上中下三卷。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
一卷。明林塾(生卒不详)撰。林塾,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宏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他考订明惠帝建文年间诸臣前史无记载者54人,编为《拾遗书》,但所载与其前诸书略同,行文简略
一卷。宋杨炎正(1145-?)撰。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五十二岁始登第,为宁远簿。甚为丞相所知,除掌故之令,曾知藤州、琼州。工词,著有《西樵语业》。是书共录杨炎正词三十七首。其中与辛弃
①二卷。明魏浚撰。魏浚字苍水,松溪(今福建松溪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尚著《周易古象通》八卷等。《方言据》搜辑言之有据的方俗语词凡二百余条,加以辨析考证。“然
六十卷。清张应昌(1790-1874)撰。应昌字仲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庚午举人,官内阁中书。他认为《春秋》属辞比事,不必立例而义自见。他将汉唐迄于清朝诸儒训释与群籍中涉及《春秋》的共四百余家
二卷。清郑凤仪撰。凤仪字南荣,原名豹文,浙江萧山人,乾隆举人。此二卷,上卷载图四篇、说三篇,下卷载图说九篇,末附修道堂月课张之槎课卷一首,及郑氏自作纪梦诗一首。卷首有汪廷珍序及自序各一。全书不过两万言
二十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邦奇字汝节、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是书首取《律吕新书》为之直解,凡二卷。前有邦奇自序,后有卫淮序。第三卷以下乃为邦奇所自著。其于律吕之原,较明人所得为密
①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胡翼修,章镳纂。胡翼,字筠亭,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官天门知县。章镳,字励堂,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官应城知县。景陵县西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