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含暮抄解
二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生平事迹详见《人本欲生经注解》辞条。《四阿含暮抄解》旧不题撰者姓名,只称符秦沙门鸠摩罗佛提等译。该书序言题称有悬数悬事。以三法层层说解善恶无记之法,把法善称之为德,以合四谛之一的道谛。把恶法称之为恶,谓四谛之一的集谛。无记之法谓之依,即阴界人等,谓之苦谛所属。此抄为小乘入门之典。原译文字艰涩,几乎不可句读。道安以意消意,使之言通字顺,略有发挥和引申。引抄解对介绍小乘佛教和研习《四阿含暮抄》均有一定作用。现有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二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生平事迹详见《人本欲生经注解》辞条。《四阿含暮抄解》旧不题撰者姓名,只称符秦沙门鸠摩罗佛提等译。该书序言题称有悬数悬事。以三法层层说解善恶无记之法,把法善称之为德,以合四谛之一的道谛。把恶法称之为恶,谓四谛之一的集谛。无记之法谓之依,即阴界人等,谓之苦谛所属。此抄为小乘入门之典。原译文字艰涩,几乎不可句读。道安以意消意,使之言通字顺,略有发挥和引申。引抄解对介绍小乘佛教和研习《四阿含暮抄》均有一定作用。现有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十一卷。宋幸元龙(约1208年前后在世)撰。幸元龙,字震父,高安(今江西庐陵)人。生卒年不详。庆元中进士,官至郢州通判。著有《松桓集》。此集为幸元龙诗文集。共十一卷。书中收疏四篇,书四篇,记事六篇、序
①二十卷。清王豫撰。王豫,字柳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焦山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共二十卷。其考焦山曰,山在镇江府东北,扬子江中。山距城九里,古名谯山。焦山,又名金山、浮玉。米芾临金山赋注直
二十二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修。此书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明永乐间胡广等奉敕修《周易传义大全》,大抵以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元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注》、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真卿《周易会
一卷。宋朱熹(见《周易本义》)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
一卷。清代乔钵、闻性道合撰。乔钵(生卒年不详)字文衣,直隶内丘(今属河北)人;闻性道(生卒年不详)字天逎,浙江宁波(今浙江宁波市)人。此书属于札记笔记体裁,共摘录札记七十余条,有的是概略地论述“名”、
四十卷。清华希闵(生卒年不详)撰。华希闵字豫原,无锡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华希闵在校刻吴淑的《事类赋》的时候、发现此书有许多遗漏的内容,于是在《事类赋》的基础上,增加补充编为此书,附刻于其后。共二十七
四种,八十卷。清梁学昌等编。梁学昌,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梁玉绳之子。该丛书收梁学昌祖父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十六卷,梁学昌之父梁玉绳《清白士集》二十八卷(包括《人表考》九卷、《管子校补》二卷、《元
① 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②见《保赤汇编》。
一卷。三国时吴诸葛恪(203-253)撰。恪字元逊,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曾官至太子太傅。《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载:“梁有《诸葛子》五卷,诸葛恪撰”。新、旧《唐书》均未著录该书,说明此书佚失已
玉鞍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